4月23日上午,深圳市罗湖区“双百工程”新质教学班第二期培训活动在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顺利举行。本次培训以“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为主题,聚焦于构建数字化教育生态,通过政策解读、平台赋能与实践动员,激励教师队伍以探索者的姿态投身于教育的“新质革命”。
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小波、办公室主任朱艳、水田小学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李艳芳以及近百名学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解码新质教学班: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
本次培训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朱艳主任介绍新质教学班的机制、内涵及实施路径。教师是激活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为增强新质教学班成员驾驭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本领,在“教育强国,罗湖何为”的时代背景下,朱主任以“为何出发”与“如何抵达”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班级使命:培养骨干教师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变革以及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新质教学班采用“班委+组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由陈小波副院长担任班主任,朱艳主任担任副班主任,并从各学校选拔优秀学科骨干教师担任班委和组长,带领全区100名优秀学科教师共同进步与成长。
技术赋能:AI引领教育新范式
第二场培训的核心内容是赛训一体化,由水田小学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李艳芳进行专题培训。她介绍了罗湖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及罗湖区“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的功能,并详细讲解了罗湖区正在举办的“智慧教育(AI赋能)”案例征集与评选活动。李主任以去年水田小学的参赛作品为例,展示了AI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精研赛制、精准选题、精细打磨”的建议,鼓励老师们认真准备参赛。
锚定“取经”使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育强国的‘新质生产力’,始于每一位教师的躬身探索。”新质班班主任陈小波在最后的动员讲话中强调,本次培训旨在以“取经”精神破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层命题。他指出,当今时代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智能化工具,鼓励大家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研究自身专长领域,将“教学、教研、实践、反思、写作”这十个字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此次培训为向未来的新质教师们加速教育智能化转型、加快形成本土特色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教师支持体系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我们深知,“取经路”上没有捷径,唯有以日日精进的态度,方能抵达教育新质态的“灵山”。期待新质班的老师们在“取经”路上不断前行,取得丰硕成果!
供稿人:彭碧怡、肖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