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罗湖区教科院以“数智课堂”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两场跨学科教学展示活动。初中英语与初中数学教研团队分别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
英语课堂:双师协作赋能,AI助力成长
在桃园小学科创教室,罗湖区滨河实验中学韩琦燃老师与大望学校陈高翔老师联袂呈现了一堂题为《初中英语——2025届英语中考书面表达》的双师示范课,课程以时事热点——国际顶流主播iShowSpeed的深圳之行为切入点,通过播放其体验深圳湾无人机灯光秀、醒狮等视频片段,点燃学生兴趣并为学生补充语料。韩琦燃老师将审题要点与评分细则深度融合,以学生习作为范例,从“要点完整、语言准确、语篇连贯、书写工整”四大维度展开精讲。在互评环节,陈老师果断引入AI工具“豆包智能体”,按照设定的中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分数评定、语法纠错、优化范文一气呵成。
课堂高潮出现在“ThefirstamazingstopforcitywalkinShenzhen(深圳城市漫步的首个绝妙站点)”情境任务中。陈老师结合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利用AI生成的数字人(虚拟美国游客形象),要求学生用英语推荐深圳地标。学生们借助AI生成的深圳科技园、南头古城等实景图片,畅谈鹏城魅力。韩琦燃老师适时总结:“写作不仅是考试技能,更是我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窗口。”
数学课堂:项目为引,探真实问题解决
与此同时,罗湖区红桂中学刘丹妮老师执教了一节题为《数学建模课:用数学解开包裹的“价格密码”》的公开课。本课聚焦学生日常熟悉的快递费用问题,围绕“同一个包裹为什么不同快递公司收费不同”这一真实情境,带领学生从变量提取出发,构建“快递费用与重量之间的函数模型”,并借助GeoGebra图像工具直观呈现多家快递公司的费用图像。
课堂的一大亮点在于“模型优化”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借助AI助教工具,自主学习快递行业的“体积重量”与“计抛比”规则,并完成模型的结构升级,生成更贴合实际的优化模型。在课尾,学生围绕“如何将距离纳入模型”及“不同地区运费差异的地理解释”两大课后任务开展延伸探究,展示出良好的跨学科思维素养。
两场活动均获得专家一致认可。罗湖区教研员余致晓老师点评道:“英语课重新定义了双师协作的可能性。韩老师的教学设计与陈老师的技术赋能相得益彰,既紧扣中考要求,又超越应试局限,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罗湖区教研员洪飞老师指出:“整节数学课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既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展示了AI赋能下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建模的能力。”
结语:创新永续,薪火相传
当英语中考书面表达赋能AI技术,当数学模型融入生活实践,罗湖区的“数智课堂”展现了教育创新的无限可能。未来,罗湖教育人将继续探索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基础教育与数字浪潮共振,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