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罗湖区教科院以“数智课堂”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两场跨学科教学展示活动。初中语文与高中化学教研团队分别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
语文课堂:技术为舟,载民俗文化远航
在桃园小学数智教室内,罗湖外语初中学校李霞老师以《假如民俗会说话》为题,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综合读写课。课程以“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民俗”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课堂伊始,学生以广东醒狮、云南扎染、阳江豆豉、传统香囊四大非遗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实物展示、手抄报、宣讲等形式分享调研成果。李霞老师以自制视频《一枚青团的自述》为示范,引导学生提炼“技术为形、文化为魂”的创作内核。
在AI技术支持下,学生分组完成视频创作。醒狮小组以动态画面展现“狮头昂首似破云”的豪迈;扎染小组用蓝白纹理勾勒“青蓝交织藏天地”的诗意;豆豉小组通过工艺流程诠释“时间沉淀匠心味”;香囊小组以深情朗读传递“一针一线皆安康”的古人智慧。智能工具化身文化桥梁,让非遗“活”了起来。
成果互评环节,学生以创意度、完成度、感染力为标尺展开深度讨论。罗湖区教研员蒋麑总结:“AI生成的不只是视频,更是少年眼中的文化之光。教育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化学课堂:项目为引,探真实问题解决
与此同时,高中化学教研团队以“为缺铁性贫血同学设计补铁方案”为课题,展开了一场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项目式学习。罗湖外语学校程莹莹老师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解决生活问题。
活动以高二学生薛同学的缺铁性贫血案例引入,提出核心问题:如何科学补铁?各小组借助问卷星、知网、GeoGebra等工具展开研究。第二组通过AI平台分析数据,第一组构建血红素模型探究微观机理,第三组连线医院检验科学习检测原理,第四组走访药店设计补铁方案。
课堂评价环节聚焦配合物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补铁剂中铁元素价态,探究CO中毒机理及解毒方式。化学教研员郭钰铭高度评价:“项目式学习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学会解决真实问题。”
两场活动均获得专家一致认可。语文名师徐平指出:“李霞老师的课堂以文化滋养心灵,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融合。”南科大附中梁芳老师赞赏其梯度设计“层层递进,具有示范性”。化学教研员郭钰铭强调:“从生活走进化学,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结语:创新永续,薪火相传
当传统民俗遇见AI技术,当化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罗湖区的“数智课堂”展现了教育创新的无限可能。未来,罗湖教育人将继续探索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基础教育与数字浪潮共振,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