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在桃园小学成功举办初中化学、数学学科“融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以“智能体平台助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与教学评一体化”为主题,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前沿技术融合,展现了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范例。
一、课堂实践:智能体驱动跨学科深度探究
化学课堂:海洋资源开发中的学科融合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罗湖中学尹艺同老师以“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为项目主题,依托智能体平台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学生通过PBL系统上传实验数据、设计海报并开展小组汇报,教师实时追踪学情并反馈,实现“教学评”全流程闭环管理。课堂中,“数智人”罗小海(AI助教)引导学生从能源、工艺等维度分析海洋资源,结合“粗盐精制”实验与智能平台自评互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数学课堂:轴对称美学的数智化表达
松泉实验学校詹庆龄老师以《校门口轴对称花坛的设计》为例,通过剪纸活动激活几何思维,借助智能体AI生成设计方案,结合自评、互评与机评优化成果。课程将北京中轴线建筑美学融入数学逻辑,以“知识-思维-策略”三维目标串联学科核心素养,彰显“项目为皮、思维为骨”的教学理念。
二、专家评析:技术赋能与学科本质的双重聚焦
化学课点评:福田区莲花中学正高级教师杨晓琳指出,尹老师的课堂通过智能体平台实现“实验安全可视化”“学情反馈即时化”,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建议深化侯氏制碱法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增强文化自信。
数学课点评:盐田区教科院教研员张文韬强调,数学教学需立足思维本质,以项目式学习驱动“眼手脑协同”,通过智能体平台将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设计,实现“学科逻辑与生活美学的共生”。
三、智能体平台: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引擎
本次活动的智能体平台展现了三大优势:
1.精准学情分析: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多模态反馈(如实验操作记录、设计方案迭代),为教师提供动态学情画像,支持个性化教学决策;
2.跨学科资源整合:智能体调用大模型生成跨学科知识图谱(如化学工艺与数学对称性的关联),助力学生解决复杂真实问题;
3.评价模式革新:融合“自评-互评-机评”多元评价体系,突破传统评价的时空限制,推动核心素养的量化评估。
四、未来展望:以“融智”撬动育人方式变革
当海洋成为化学课堂的教科书,对称美学化作数学思维的载体,教育的边界在技术与人文的交织中无限延伸。罗湖区“融智课堂”正以智能体为舟、项目式学习为桨,载着学子驶向深度学习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