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罗湖心理人,用稳固扎实的日常,迎接这个时代的浮躁与不安”尽我们所能,尽我们所不能。又一年心育花开,漫漫心成长,沿途芬芳相伴。2024年9月伊始,罗湖区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实施“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互助学习”的行动。在心理教研员吕军老师的引领下,罗湖区心理教师团队采用“1+N”引领互助共成长模式:全区心理教师分为17个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骨干级心理老师,N名青年教师组成,于本学期内开展3次以上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教研活动。骨干心理老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组员开展读书会、同伴经验分享、个案朋辈督导、巴林特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三个月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场小组联动,一共近60场小组教研活动,将“互助”“成长”落到心育工作的每个细节中。
同步进行的还有四场大型专家培训,涵盖心育工作重要的模块:心理危机防范干预、青少年心理咨询、职业生涯心育活动、积极心理课程设计,这无疑是最强的专业助力。罗湖区心理教研积极创新也脚踏实地,给年轻心理教师极大的支持:稳讲台,也稳住心态,一步步推动罗湖区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一、积极且用心的心理课堂
17个教研小组在骨干教师的鼓励下,采集学生需求、研磨教学设计、客观评价反思......课程遵循小、中、高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需求,体现出针对性、发展性、延续性等特点,践行着“心育课程从学生中来,为学生所用”的初心。
心理课堂,是播种心育之花的重要场地,看得到各校心理老师的用心灌溉。课程主题丰富,包含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生命教育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为学生迎接各阶段的挑战做好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心理健康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唯一的道路,只有用心促成长。
心育主题一:人际交往
苏嘉玥老师生动演绎绘本《“左手”和“右手”》,带动学生去理解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自我人际交往的能力。
薛凯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隐形的水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快乐加水人》,用自己积极友善的行为吸引和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积极分享、互助中来。
邹秋红老师大胆创设了一座奇妙的小岛,引学生入胜,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沟通岛守护行动》中,守护成功之时,亦是获得“我信息”沟通技能之时,精彩至极。
刘妍老师让友谊变得更直观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友谊要如何用心呵护。学生们探索到《我的友谊账户》里的存款,跟自己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关心、帮助、赞美等行为会给友谊账户增值;而冲突、失信、嘲笑则会损失友谊账户的存款;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们下定决心要努力守护自己的“友谊账户”。
心育主题二:亲子关系
王慧茹老师为心理课注入新鲜血液——AI父母,带领学生利用技术和自己心中的“完美”父母展开对话,会发现《我的“完美”父母》是因为他们的“不完美”而显得更为特别、真实,也更珍贵,自发分享促进亲子关系的相处之道。
王婷婷老师把爱运到了罗湖区融智课堂上,打破亲子沟通的屏障,《爱,从看见开始》的课堂上,借助“角色扮演”“在线联动”等技术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此次活动,获得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也为心育老师们献上一份优秀的教学范例。
心育主题三:情绪管理
潘怡君老师在《合理表达情绪》课上,带领学生游走在丰富的情绪中,一边感受情绪的美妙,一边吐露情绪的困扰;本课精彩之处除了Classin的灵活互动,更在于她向学生传递的价值观点:表达情绪没有正确不正确之说,而在于方式、时机是否合适。相信在这堂课熏陶下的学生,都会更懂得理解、表达和接纳情绪。
刘思婷老师的情绪课堂,是多彩的、是积极的,她跟学生一起《拨开乌云见彩虹》;课堂上,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小组讨论,发现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探索应对消极情绪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这堂课的所学所感汇集在心理漫画中。我们会发现,与情绪相处虽不容易,但也不难,方法一直有迹可循。
心育主题四:认识自我
龙丹老师为六年级学生注入心力量,用《打开“我”的另一扇窗》帮助学生“认识我自己”;课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开窗”游戏,沉浸在“照镜子”活动中,从不同维度接收关于自我的信息;在龙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整合探索自己的潜在优点,纷纷表示期待与未来更优秀、更立体的自己相遇。
陈俊怡老师很有新意地把“人”比喻成“作品”,我们都可以是那个《最“伟大”的作品》,雕琢的权力在自己手上。陈老师用冰裂纹瓷器的比喻,鼓励学生采用更积极视角看待现阶段的“不足”,提升自我觉察和接纳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体验艺术创作、感受实验活动,真正去探索“我”,探索那个拥有可能性、不被定义的“我”。
心育主题五:社会适应
彭丽婵老师跟四年级学生一起走进消费的世界《消费要有理性》,感受理性消费带来的欣喜,学生们投入到游戏和讨论中,产生了不少新思考,同时也启蒙了学生的理财意识。
周西老师跟二年级的学生共同扮演消息转换使者——《好消息与坏消息》,引导学生思考消息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可以转动消极的轮轴,发现坏消息中隐身的好消息。学生们在周老师的鼓励下,鼓足了勇气,用积极好心态,迎接生活中未知的挑战,探索成长的乐趣。
心育主题六:生命教育
邓浩怡老师陪伴学生一起正念品味糖果,在《我的糖果》一课中,把正念的理念传递给到学生,带动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的甜,细细发现,细细品味。
二、温暖且治愈的小组支持
各教研小组发挥所长,积极尝试,开展起读书会、同伴经验分享、个案朋辈督导、巴林特小组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满足教师们专业成长和自我成长的需求。
这是教研小组骨干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亦是青年教师热情的呈现。大家在一起,就很了不起。
巴林特小组,由翠园中学的李骊老师(16年咨询经验)带领。巴林特小组很好地发挥团体的优势,通过成员分享不同视角的想法和感受,厘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自己当前的困惑与处境。巴林特小组遵循着不评价、支持、保密的原则,通过“呈现个案-自由提问-感受表达-身体雕塑”系列互动,帮助呈报者在小组安全和温暖的氛围下,充分表达、用心感受,进行自我觉察和理解。
自我成长的路上,有同伴会走得更远。读书会小组存在的意义就是提醒心育工作者们不断精进和向上。读书小组是直接且高效获取专业知识的方式,也是一个杠杆,撬动我们日常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或懒惰的生活方式。除了自我成长,读书小组也积极探索,提升自我家庭教育指导力,共同阅读《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等书籍。小组成员在阅读中,理解自己、理解关心,书籍引领心育者们更爱生活、更爱工作、更爱自己。
在校园心育经验分享的小组活动中,伙伴们温暖抱持,互相倾听、互相看见、互相鼓励、互相照亮,为彼此提供最强的心理支持,并将最强有力的支持转化为最积极的心育动力。
各教研组小组成员在不同形式的活动,有思想的碰撞,有包容的陪伴,这给老师们心中注入了“心力量“”和“新思路”。小组联动帮助一线心理老师们,把自我觉察能力、满满的勇气和信心装进心里,帮助大家用很好地状态投入心育工作,持续发光发热。
三、深刻且有料的专家培训
照顾到小中高学校的需求与特性的不同,心理教研员吕军老师精心筹备四场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的专家培训,激发心理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积极创新;带动心理教师发挥潜能,恣意生长。
刘蒙老师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培训中,一家之言全是干货,给老师们很多震撼的同时,有更多反思和觉醒,意识到咨询是一条需要持续修习的路,道阻且长,慢下来去感受、去觉察、去琢磨,慢就是快。
王鉴老师的《积极心理活动课设计与实操》讲座,极大程度促进老师们对积极心理活动课的思考,理解心育课设计精髓——积极体验比理论支撑更重要,保证积极心理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席春玲老师的《中小学生涯规划》培训,让教师理解到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提升教师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胜任力,现场,教师们分享如何将生涯规划融入心育活动,提升学生对未来的感知和规划力。
高志老师的《学校心理危机防范实务》培训,让教师们领悟和学习到在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所需的那一份爱与真诚,以及智慧,学会找准危机事件中的“扳机”点,巧妙化解危机。心理危机的防范需要一颗大心脏,引用《菜根谭》中一句话来诠释高老师想要传递给教师们的精神力量: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消局中之危。
每场培训的最后,罗湖区心理教研员吕军老师都在用心叮嘱,给一线心理教师送上一颗定心丸,她提醒着大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灵活运用讲座所学,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进行“自我关怀”,放平心态,打开心去感受,当我们越能平和接纳时,会有越多超出期待的惊喜来敲门。
四、心理话用心说
“1+N”模式的新尝试,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小而精的交流舞台,心育者们互相鼓励、带动,向内关注自我成长,向外持续蓄能,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024年罗湖区心理教研小组迸发出极大热情,教研活动从新学期台风天开始,一直进行到学期末学生考完试,仍在继续,这份精神很宝贵。
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心理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心理课堂,都能看到心理老师闪闪发光的成长珍珠,当心理教师们聚在一起时,常能听到感恩、幸运的语句,她们说:在小组中分享、学习、共同成长的陪伴,很幸福。可见,“1+N”引领互助共成长模式之创新,卓有成效。
心育工作需要付出很多爱,也很需要被爱,小组凝聚“心力量”助力罗湖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向下扎根,向上繁盛。
心育工作要走稳,稳在日常每一个小的细节!心育工作要走深,深在学生每一次心的跳动!
罗湖区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为罗湖学子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24小时心理辅导热线:22905542我们一直在倾听!
“过去一年,罗湖心理人,用稳固扎实的日常,迎接这个时代的浮躁与不安”尽我们所能,尽我们所不能。又一年心育花开,漫漫心成长,沿途芬芳相伴。2024年9月伊始,罗湖区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实施“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互助学习”的行动。在心理教研员吕军老师的引领下,罗湖区心理教师团队采用“1+N”引领互助共成长模式:全区心理教师分为17个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骨干级心理老师,N名青年教师组成,于本学期内开展3次以上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教研活动。骨干心理老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组员开展读书会、同伴经验分享、个案朋辈督导、巴林特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三个月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场小组联动,一共近60场小组教研活动,将“互助”“成长”落到心育工作的每个细节中。
同步进行的还有四场大型专家培训,涵盖心育工作重要的模块:心理危机防范干预、青少年心理咨询、职业生涯心育活动、积极心理课程设计,这无疑是最强的专业助力。罗湖区心理教研积极创新也脚踏实地,给年轻心理教师极大的支持:稳讲台,也稳住心态,一步步推动罗湖区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一、积极且用心的心理课堂
17个教研小组在骨干教师的鼓励下,采集学生需求、研磨教学设计、客观评价反思......课程遵循小、中、高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需求,体现出针对性、发展性、延续性等特点,践行着“心育课程从学生中来,为学生所用”的初心。
心理课堂,是播种心育之花的重要场地,看得到各校心理老师的用心灌溉。课程主题丰富,包含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生命教育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为学生迎接各阶段的挑战做好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心理健康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唯一的道路,只有用心促成长。
心育主题一:人际交往
苏嘉玥老师生动演绎绘本《“左手”和“右手”》,带动学生去理解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自我人际交往的能力。
薛凯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隐形的水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快乐加水人》,用自己积极友善的行为吸引和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积极分享、互助中来。
邹秋红老师大胆创设了一座奇妙的小岛,引学生入胜,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沟通岛守护行动》中,守护成功之时,亦是获得“我信息”沟通技能之时,精彩至极。
刘妍老师让友谊变得更直观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友谊要如何用心呵护。学生们探索到《我的友谊账户》里的存款,跟自己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关心、帮助、赞美等行为会给友谊账户增值;而冲突、失信、嘲笑则会损失友谊账户的存款;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们下定决心要努力守护自己的“友谊账户”。
心育主题二:亲子关系
王慧茹老师为心理课注入新鲜血液——AI父母,带领学生利用技术和自己心中的“完美”父母展开对话,会发现《我的“完美”父母》是因为他们的“不完美”而显得更为特别、真实,也更珍贵,自发分享促进亲子关系的相处之道。
王婷婷老师把爱运到了罗湖区融智课堂上,打破亲子沟通的屏障,《爱,从看见开始》的课堂上,借助“角色扮演”“在线联动”等技术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此次活动,获得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也为心育老师们献上一份优秀的教学范例。
心育主题三:情绪管理
潘怡君老师在《合理表达情绪》课上,带领学生游走在丰富的情绪中,一边感受情绪的美妙,一边吐露情绪的困扰;本课精彩之处除了Classin的灵活互动,更在于她向学生传递的价值观点:表达情绪没有正确不正确之说,而在于方式、时机是否合适。相信在这堂课熏陶下的学生,都会更懂得理解、表达和接纳情绪。
刘思婷老师的情绪课堂,是多彩的、是积极的,她跟学生一起《拨开乌云见彩虹》;课堂上,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小组讨论,发现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探索应对消极情绪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这堂课的所学所感汇集在心理漫画中。我们会发现,与情绪相处虽不容易,但也不难,方法一直有迹可循。
心育主题四:认识自我
龙丹老师为六年级学生注入心力量,用《打开“我”的另一扇窗》帮助学生“认识我自己”;课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开窗”游戏,沉浸在“照镜子”活动中,从不同维度接收关于自我的信息;在龙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整合探索自己的潜在优点,纷纷表示期待与未来更优秀、更立体的自己相遇。
陈俊怡老师很有新意地把“人”比喻成“作品”,我们都可以是那个《最“伟大”的作品》,雕琢的权力在自己手上。陈老师用冰裂纹瓷器的比喻,鼓励学生采用更积极视角看待现阶段的“不足”,提升自我觉察和接纳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体验艺术创作、感受实验活动,真正去探索“我”,探索那个拥有可能性、不被定义的“我”。
心育主题五:社会适应
彭丽婵老师跟四年级学生一起走进消费的世界《消费要有理性》,感受理性消费带来的欣喜,学生们投入到游戏和讨论中,产生了不少新思考,同时也启蒙了学生的理财意识。
周西老师跟二年级的学生共同扮演消息转换使者——《好消息与坏消息》,引导学生思考消息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可以转动消极的轮轴,发现坏消息中隐身的好消息。学生们在周老师的鼓励下,鼓足了勇气,用积极好心态,迎接生活中未知的挑战,探索成长的乐趣。
心育主题六:生命教育
邓浩怡老师陪伴学生一起正念品味糖果,在《我的糖果》一课中,把正念的理念传递给到学生,带动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的甜,细细发现,细细品味。
二、温暖且治愈的小组支持
各教研小组发挥所长,积极尝试,开展起读书会、同伴经验分享、个案朋辈督导、巴林特小组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满足教师们专业成长和自我成长的需求。
这是教研小组骨干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亦是青年教师热情的呈现。大家在一起,就很了不起。
巴林特小组,由翠园中学的李骊老师(16年咨询经验)带领。巴林特小组很好地发挥团体的优势,通过成员分享不同视角的想法和感受,厘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自己当前的困惑与处境。巴林特小组遵循着不评价、支持、保密的原则,通过“呈现个案-自由提问-感受表达-身体雕塑”系列互动,帮助呈报者在小组安全和温暖的氛围下,充分表达、用心感受,进行自我觉察和理解。
自我成长的路上,有同伴会走得更远。读书会小组存在的意义就是提醒心育工作者们不断精进和向上。读书小组是直接且高效获取专业知识的方式,也是一个杠杆,撬动我们日常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或懒惰的生活方式。除了自我成长,读书小组也积极探索,提升自我家庭教育指导力,共同阅读《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等书籍。小组成员在阅读中,理解自己、理解关心,书籍引领心育者们更爱生活、更爱工作、更爱自己。
在校园心育经验分享的小组活动中,伙伴们温暖抱持,互相倾听、互相看见、互相鼓励、互相照亮,为彼此提供最强的心理支持,并将最强有力的支持转化为最积极的心育动力。
各教研组小组成员在不同形式的活动,有思想的碰撞,有包容的陪伴,这给老师们心中注入了“心力量“”和“新思路”。小组联动帮助一线心理老师们,把自我觉察能力、满满的勇气和信心装进心里,帮助大家用很好地状态投入心育工作,持续发光发热。
三、深刻且有料的专家培训
照顾到小中高学校的需求与特性的不同,心理教研员吕军老师精心筹备四场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的专家培训,激发心理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积极创新;带动心理教师发挥潜能,恣意生长。
刘蒙老师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培训中,一家之言全是干货,给老师们很多震撼的同时,有更多反思和觉醒,意识到咨询是一条需要持续修习的路,道阻且长,慢下来去感受、去觉察、去琢磨,慢就是快。
王鉴老师的《积极心理活动课设计与实操》讲座,极大程度促进老师们对积极心理活动课的思考,理解心育课设计精髓——积极体验比理论支撑更重要,保证积极心理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席春玲老师的《中小学生涯规划》培训,让教师理解到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提升教师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胜任力,现场,教师们分享如何将生涯规划融入心育活动,提升学生对未来的感知和规划力。
高志老师的《学校心理危机防范实务》培训,让教师们领悟和学习到在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所需的那一份爱与真诚,以及智慧,学会找准危机事件中的“扳机”点,巧妙化解危机。心理危机的防范需要一颗大心脏,引用《菜根谭》中一句话来诠释高老师想要传递给教师们的精神力量: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消局中之危。
每场培训的最后,罗湖区心理教研员吕军老师都在用心叮嘱,给一线心理教师送上一颗定心丸,她提醒着大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灵活运用讲座所学,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进行“自我关怀”,放平心态,打开心去感受,当我们越能平和接纳时,会有越多超出期待的惊喜来敲门。
四、心理话用心说
“1+N”模式的新尝试,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小而精的交流舞台,心育者们互相鼓励、带动,向内关注自我成长,向外持续蓄能,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024年罗湖区心理教研小组迸发出极大热情,教研活动从新学期台风天开始,一直进行到学期末学生考完试,仍在继续,这份精神很宝贵。
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心理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心理课堂,都能看到心理老师闪闪发光的成长珍珠,当心理教师们聚在一起时,常能听到感恩、幸运的语句,她们说:在小组中分享、学习、共同成长的陪伴,很幸福。可见,“1+N”引领互助共成长模式之创新,卓有成效。
心育工作需要付出很多爱,也很需要被爱,小组凝聚“心力量”助力罗湖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向下扎根,向上繁盛。
心育工作要走稳,稳在日常每一个小的细节!心育工作要走深,深在学生每一次心的跳动!
罗湖区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为罗湖学子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24小时心理辅导热线:22905542我们一直在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