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凝结劳动教育经验,拓展劳动教育思维,分享劳动教育成果,11月14日上午,2023年深圳市劳动学科教学研讨观摩会(第十五场)暨广东省劳动学科教研基地(深圳)研修活动在深圳市翠园中学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深圳市翠园中学承办。出席会议的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胡军苟,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劳动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王鹏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韩青老师,全国劳模、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刘海峰老师,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余丽,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魏咏,大鹏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黄珊红,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肖骥辉,翠园中学教务处主任张改河,以及深圳市各校领导和劳动学科教师。会议由罗湖区教科院劳动教育教研员肖骥辉主持。
研讨会上,深圳中学黄俊文老师、深圳市实验学校(集团)李柏翰老师和深圳市翠园中学刘雅老师携自己的代表课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劳动育人的魅力。
深圳中学黄俊文老师从教学分析、教学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课例——《劳动工具的升级和改造》。黄老师带领高二的学生升级、改造的劳动工具是扫地机器人,课程分训练和实战两个环节。黄老师展示了学生在实战环节所获得的成果——“一种自动检查手套气密性并辅助手套佩戴的装置”,该成果获得第38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创新成果项目一等奖和第20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二等奖。
深圳市实验学校(集团)李柏翰老师从设计背景、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五个方面分享了《<我的世界>之镂空像素块制作》课例。李老师的“我的世界”系列课程共设18个课时,旨在通过层递式和序列化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
深圳市翠园中学刘雅老师现场教学,生成了一堂有高度、有温度的劳动教育示范课——《巧指传非遗——“掐丝珐琅景泰蓝”大单元劳动项目》。教学设计从介绍何为“掐丝珐琅景泰蓝”,到学生“初探掐丝工艺”,学生设计创意图稿“再探掐丝工艺”,再到小组展示与反思评价,一气呵成。刘老师巧用榜样激励机制和“作业超市”,引导学生在紧张、充实且充满趣味性的探究活动中,完成了两轮掐丝工艺制作,并于展示环节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动手又动脑。景泰蓝非遗传承人钟连盛的视频介绍激励学生将劳动实践和文化传承作为自身的使命,在劳动实践中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深圳市翠园中学教学处张改河主任分享了翠园中学的劳动教育实践成果——《乾乾固基促创新,青青翠园育栋梁》。翠园中学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力加强新时代高中生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三创”(科创、文创、社创)之路,强调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动,开拓劳动教育的大课堂,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综合化,构建整体联动、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在“培养目标”“校园生活”“社团活动”“科创实践”“职业体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劳动教育。在“科创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下,学校已经建成以“科创实践室”“艺术创客室”“天文活动室”为代表的十多个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劳动中创新思维、提升技能。研究项目面向实际应用,聚焦现实问题,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劳动与科创相融合的校本课程。目前,学校在科创领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项,省级以上奖项47项,申请国家专利16项,“北斗项目”更是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得“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的项目。
在专家点评环节,深圳实验学校刘海峰老师强调,在新的时代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需要培养出一批能真正肩负起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重任的后来者,而基础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原料,任重道远。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五类之一,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刘老师认为在国家制定的劳动课程目标(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就是“劳动精神”,只有经过躬身劳动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劳动、懂得劳动,对广大劳动人民富有深厚的情感,对基础劳动工作以及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充满包容性,才会在走向社会后去创造、去服务、去奉献。其次,要注意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和通用技术教育的区别,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回归本源,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胡军苟老师高度肯定了三位老师的课例展示。他认为黄俊文老师的课程使劳动的创造性得以落地;李柏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凡事留有余地”的工程思维,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对技术操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学生生活而言也非常重要;刘雅老师对劳动教育核心概念的理解、对劳动教育五大关键环节(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的渗透非常值得老师们学习,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应的艺术也令人印象深刻。最后,胡老师还建议每位老师都结合自身兴趣专长苦练一门绝活,并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课程成果。
苏州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王鹏飞博士认为黄俊文老师将劳动和科创项目融合的模式很好,课程标题新颖。李老师用18个课时的项目式劳动课程对学生进行长周期的劳动素养的培养,是一大亮点,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劳动思维的培养,例如“全盘考虑”环节重视培养劳动筹划思维、“校正与误差”环节重视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巧妙使用身边的工具”体现劳动人民变通的智慧等。刘老师的课呈现出标准的劳动课程的范式,各环节皆符合劳动教育教学的要求,时间把控亦非常到位,学生反馈也体现出这节课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成效。最后,王博士提出对劳动教育的四点期待:有劳动的味道,有劳动课程的要素,有劳动素养,有劳动格局。
深圳市教科院劳动教育教研员韩青指出,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在筹备课例过程中为达最佳效果而精益求精、“不眠不休”的劳动人的可爱,希望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中来。市教科院将推出“一百名劳动教师劳动项目专项培训”活动,帮助大家更好地成长,促进劳动教育更快更高质地发展。
此次研讨会作为首场高中劳动学科教研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方面落实了劳动课程标准,强化了劳动课程改革理念,推进了劳动课程研究;另一方面提升了劳动课程教学水平,鼓舞了深圳各区劳动教师不断前行。希望劳动教育人做真做实做好劳动教育,以劳润心,以劳塑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撰稿:沈丽娟陈亚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