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切实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式,全面提升我区初中地理教师新课标数字化备课能力、设计地理学科“思乐课堂”学习目标能力,2023年11月14日罗湖区地理学科组织开展了基于数字化的中学地理“思乐课堂”模式构建与区域实践研究专题培训活动。深圳市罗湖区地理教研员刘春明老师主持了本次教研培训活动。
一、理论引领 研之有道
数字化的中学地理“思乐课堂”模式是地理学科未来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更是地理课改课程设计的新兴视角。为进一步帮助一线地理教师理解数字化备课,刘春明老师首要讲解了深化数字化“思乐课堂”对于地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其中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让学生乐学善思。刘春明老师从课堂教学内容、概念表述、实践路径、设计过程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深度解析了地理数字化“思乐课堂”模式课程设计的要点所在,并通过一个个丰富且典型的案例,指引老师们溯本清源,揭开数字化的中学地理“思乐课堂”模式的神秘面纱,为与会教师搭建起数字化课程设计的逻辑框架。
二、学以致用 成果交流
随后,来自罗湖外语实验学校的吕恩琪老师和罗湖区滨河实验中学的范伶娜老师同以《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在课前了解学生学情》为题,从自身运用“3+e+N”新课堂模式出发,为与会教师分享相关数字化备课经验。吕恩琪老师展示了【12xue】的功能,表示利用好辅助软件和平台支持可以对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进行把握,有利于即时有效的反馈,体现了罗外实验学校的“互联网+学本课堂”的教学特色。范伶娜老师从学前学情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分析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支架,以导学单、微课等形式线上发布任务有利于学生完成预习,强调了设计合适的自主学习单是构成数字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教师利用好相关平台如何做到课前测并根据课前测反馈的学生自主学习数据情况,以学定教,聚焦核心问题调整课中的教学计划,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两位老师的经验分享均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做到了以结构化视角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推动知识整体融合与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新课标》指导下,地理课程目标围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地理核心素养。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要求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地理实践和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的开展。来自红桂中学的高楠老师,以《新课标下如何叙写地理学科学习目标的经验分享》为题做出了相关的经验分享。
三、他山之石 学无止境
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地理学科(潮州)教研基地负责人庄楚金老师以《基于情境的教学设计与学情分析》为主题进行了交流汇报。庄楚金老师从两个方面讲到:第一,地理作为一门综合育人,特别是实践育人的学科,有独特的学科优势,需要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教学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教学方式;其次,在基于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中,需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驱动学生的地理思考动机。基于情境的学情分析,关键要评价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最好的做法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以考查学生所学的知识、展示出来的技能、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推论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等。
庄楚金老师为与会老师举例,如何应用区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审题,帮助学生提升从地图和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
最后,刘春明老师对本次培训活动进行总结。他讲到,罗湖区的地理数字化“思乐课堂”模式课程倡导把地理核心素养整合于教学目标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运用情境化教学设计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思维认知的关键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如何将“3+e+N”智慧高效课堂真正变为常态课堂还需要一线教师们多学习、多思考,区教科院也讲继续提供学习机会和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成长。
凝心聚力,务实笃行。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是老师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更是一种促进成长的激励,有助于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专业发展。今后,罗湖区地理学科将继续务实笃行地推进“3+e+N”智慧高效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扎实稳妥地推进学科建设。
通讯员/范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