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罗湖区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粤港澳姊妹学校教育交流”专项课题在区教育局815会议室举行了隆重的结题活动。出席会议的评审专家有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湾区教材研究院李臣院长,盐田区教科院科研指导部部长、正高级教师刘永利,深圳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党总支张丽清书记。罗湖教科院荆志强副院长、丁光辉副书记、粤港澳教育研究中心朱艳副主任、“粤港澳姊妹学校教育交流”专项课题负责人及核心成员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罗湖区教科院科研中心闫璟主任主持了此次会议。
罗湖区首批八个“粤港澳姊妹学校教育交流”专项课题的负责人依次进行了课题研究汇报。各课题研究团队均能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克服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困难,开展各具特色的课题研究活动。如螺岭小学的创客教育;锦田小学新生活教育课程体系;红岭小学的多元新课程体系;红桂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合作模式;莲南小学以中华诗教作为突破口,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港澳地区的学校师生进行交流,增强了港澳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碧波小学的财经素养融合课程;南湖小学的家校社共育和罗湖小学的学雷锋德育课程,均充分发挥了深港两地学校各自的课程优势,科研引领教学实践和教育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专家们对“粤港澳姊妹学校教育交流”专项课题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此批专项课题研究的开展对推进“粤港澳姊妹学校”的合作交流、融合创新、协同发展,促进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生态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课题选题体现了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关注热点问题,富有时代特色;课题研究过程扎实,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具有推广意义。同时,专家们对课题的后续研究和成果提炼及推广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经专家鉴定,此次罗湖区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粤港澳姊妹学校教育交流”8个专项课题全部评审通过,予以结题。据悉,各校将在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成果,形成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文:肖仕扬图: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