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一场题为“教师心理会谈的原则及沟通技巧”的专题讲座在南科大附属罗湖中学三楼报告厅举行。
心理学特级教师、二级教授(正高级教师)蒋平老师受邀担任主讲,为我校及片区内小学教师代表们带来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危机形势严峻教师沟通能力亟待提升
蒋平老师以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为切入点,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守门人”的重要性。他指出,教师的心理会谈能力和沟通技巧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疏导与成长方向,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却让许多教师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
结合教师群体的实际困境,蒋平老师系统梳理了教师面临的五大压力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提问式沟通:鼓励教师以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释放情绪,避免单向说教,让沟通成为“情绪减压阀”。
摒弃负面标签:强调“不轻易定义学生”,通过正向语言重塑学生自我认知。蒋教授特别传授“催眠话术”,即用渐进式引导语言降低学生心理防御,建立信任纽带。
避免绝对化表达:提醒教师慎用“必须”“绝对”等词汇,拒绝在公开场合批评学生,转而以“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好”的成长型思维激励学生。
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出教育沟通的黄金法则——引导学生“相信自己”,而非盲目追求“最强”,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唤醒潜能。
教师自我关怀:倡导教师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定期运用减压技巧,以稳定状态应对教育挑战。
蒋平老师结合真实案例,将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现场教师积极参与互动,纷纷表示“方法接地气、操作性强”。一位班主任感慨:“以前总担心说错话加剧学生心理压力,今天学到了如何用语言搭建心灵桥梁。”活动结束后,多位教师主动与蒋老师探讨个性化教育问题,学校表示将持续开展此类培训,构建师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光,也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蒋平老师在总结中呼吁,教育者需以更专业的沟通智慧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同时不忘自我关照,用“心”点亮教育之路。
撰文:郑青林摄影:骆丽娟审核:何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