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大亚湾畔,海风裹挟着科技的好奇,深圳市罗湖未来学校五年级的同学们怀揣着对“国之重器”的向往,走进大亚湾核电站,参加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主办的“2025美丽罗湖我先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校外实践课。开启一场“清洁能源+科技探索”双主题研学之旅,让抽象的核电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更在心中播下“科技强国、生态守护”的种子。
初探“能量心脏”:解码核电的“安全密码”与“生态价值”
刚踏入核电站展厅,同学们的目光就被入口处的“能源对比墙”吸引——墙上清晰展示着火电、水电、核电的碳排放数据,讲解员以“环保小管家”的视角提问:“同学们,1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每年能减少8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多少棵树?”带着这个问题,大家开启了“知识解码之旅”。
在历史与选址展区,泛黄的建设图纸、老一辈工程师的工作日记铺满展柜。“1987年,建设者们在荒滩上扎根,光是选址就花了5年,要考虑地震、水文、风向等20多项安全指标!”讲解员的话让同学们停下笔,认真记录“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当看到“核电站与居民区的距离远超国际标准”的示意图时,有同学举手提问:“辐射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讲解员立刻用互动屏演示:“我们每天接触的手机辐射是0.1微西弗,而核电站周边的辐射量比这还低,比晒太阳更安全!”直观的对比让大家放下了心中的疑惑。
清洁能源展区则成了“生态课堂”的延伸——结合罗湖“2025美丽罗湖我先行”生态文明教育主题,讲解员特意链接深圳的生态目标:“大亚湾核电站每年提供的清洁能源,能满足深圳1/3的用电需求,这也是深圳蓝天越来越多的‘秘密之一’!”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研学手册上写下:“原来核电不只是‘发电机器’,还是‘环保帮手’!”
沉浸式体验:在“玩”中读懂核电的“科技逻辑”
“太有意思了!原来汽轮机是这样转起来的!”互动体验区里,“核电发电流程模拟沙盘”前围满了同学。大家轮流上手操作:按下“核反应堆”按钮,沙盘上的“燃料棒”亮起蓝光;转动“汽轮机”旋钮,“发电机”随即显示电流数值,最后“输电线路”点亮模拟的“深圳居民区灯光”。
最受欢迎的是“核电知识闯关”互动屏——题目涵盖安全标准、能源原理、生态贡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抢答,答对的小组能获得“核电小卫士”贴纸。“我刚才答对你罗湖的生态题!”“我知道‘华龙一号’是咱们国家自主研发的技术!”抢答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抽象的科技知识在竞赛中变得鲜活。
此次大亚湾核电研学之旅,不仅是罗湖未来学校“每周半日”校外实践的重要一站,更是“科技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实践。通过“知识讲解+沉浸式体验+精神传承”的模式,同学们既解锁了核电的“科技密码”,又读懂了“清洁能源守护生态”的意义,更在心中埋下了“热爱科学、建设家乡”的种子。未来,罗湖未来学校还将继续链接更多“国之重器”与生态科普基地,让罗湖学子在实践中探索世界,在体验中成长为“科技强国、生态守护”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