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引领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2025年3月14—19日,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以“新质课堂,AI赋能”为实践主线,依托智能技术重构教学场景、优化学习路径,在课程设计、师生互动、评价反馈等环节实现系统性创新,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技术破壁:从单向传授到多维共创。传统课堂的边界在AI技术加持下被不断打破。在高一(6)班的化学课堂上,一位特殊的“老师”惊喜亮相——数字人助教“小钧老师”。他一开口,就绘声绘色地为同学们生动讲述着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小钧老师”语言活泼,把硅在岩石、沙子里的奇妙“冒险”娓娓道来,原本抽象晦涩的化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仿佛在同学们眼前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科幻大片,瞬间抓住了同学们的目光。政治课堂中,一项“AI赋能人民代表大会模拟”的项目式学习令人眼前一亮。张曦文老师巧妙地运用AI,通过三大特色环节推动学生实现“认知-实践-创新”三级跃升,助力培育具有民主意识与治理能力的新时代公民。AI模拟的“人民代表大会”履职场景,让学生通过提案辅助、职权竞技等游戏化任务,深度理解制度运行逻辑。在罗湖外语学校双语室,一位AI老师——DeepSeek智能体走进了语文教学课堂。胡智源老师借助AI技术为学生的写作赋能,针对高二学生写作练习(深一模作文)中的“痛点”问题展开深度剖析与指导。在“人机对话”的环节中,学生们首先向DeepSeek智能体“投喂”作文评分标准和自己的作文,让DeepSeek智能体给出修改建议,再以“如何优化情境论证”作为人机进一步对话的方向。DeepSeek智能体针对作文论证层次薄弱等问题,基于高考评分标准生成个性化修改建议。学生吴思烨通过多次交互优化,在与DeepSeek对话的过程中得到了细节丰富而具体、契合材料与论点的写作素材,使作文素材的品质和契合度得到了提升。
数据赋能:精准教学贯穿全链条。AI技术正推动教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在以“向量法研究三角形重心性质”为主题的单元探究型数学课程上,高艺宁老师引入“AI数学助教”,实时分析学生解题过程,结合Forclass平台生成错因图谱,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课前,学生借助AI助教对比初高中阶段关于三角形重心性质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知识框架,教师收集课前任务单,获得学情反馈;课中,通过AI助教让学生了解奔驰定理在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拓展跨学科视野;课后,学生围绕课堂中发现的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利用AI助教辅助完成研究报告,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化学科组在高一年级备课组率先创新尝试采用智学网智能“纸阅”模式。老师们精心编制准备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对应的“10+1”练习题后,同学们拿到练习题和“纸阅”模式答题卡。第二天,同学们不仅能收到老师逐题批改勾画的纸质答题卡,还能在平板APP端查看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详细分析。政治教师张曦文利用AI学情分析模块,动态推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案例库,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认知体系。这种“精准滴灌”模式,与《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中“深化数据赋能,推动个性化学习”的要求高度契合。
互联互通: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借助人工智能,罗湖外语学校的课堂正以“精准化、融合化、高效化”为特征,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成长”转型。借助于人工智能,罗外课堂的有效性、针对性、互动性正在不断地提高。利用Forclass智能体,学生能够随时向智能体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借此拓宽知识视野、解决疑惑,从而有力地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借助AI系统实时分析学生解题过程,精准提供错因分析及改进建议,实现及时学情反馈与智能评估。AI技术可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巩固等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其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优质的数学学习环境。在个性化学习方面,AI将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个性化学习推荐以及智能评估等功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体验。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副校长徐爽表示,在信息化浪潮中,罗湖外语学校的教师们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借助学校提供的资源与平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人工智能时代AI赋能的课堂构建提供了罗外样本。学校将积极探索将AI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促进“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这场由AI驱动的教育变革中,罗湖外语学校正以“学科融通、数据贯通、生态联通”的创新实践,书写智能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篇章。随着更多学校加入探索行列,一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育图景日渐清晰。
通讯员:郑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