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罗湖外语学校在深圳市教育局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遴选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圳十个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之一。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新型高效的“互联网+学本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型、研究型、特色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罗外始终走在课改前沿,不断提升教学品质,学校各科组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聚焦课改前沿,扎根课堂实践。
2021年6月22日,由深圳市教育科学院研究院主办、罗湖区教科院联合罗湖外语学校承办的深圳市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高中数学课例教研暨“问题链+任务单”单元整体教学展示活动在罗湖外语学校二楼双语室举办。莅临此次活动的有深圳市教科院资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市教研员李志敏老师,罗湖区教科院正高级教师、区教研员陈小波主任,罗湖区教科院教研员刘春明、穆传慧老师,罗外教育集团总校长宁革,罗湖外语学校齐家辉副校长、吴三成副校长以及罗外全体数学老师。全市高中数学老师参加了线上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共有三个环节:一、罗湖外语学校胡勇进老师、翠园中学韩芸老师分别展示了《正方体截面的探究》单元课程示范课第1课时、第2课时;二、陈小波主任进行了基于“问题链+任务单”单元整体教学主题分享活动;三、李志敏老师进行了主题性问题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聚焦课程示范
活动伊始,罗湖外语学校胡勇进老师及翠园中学韩芸老师进行了两节精彩的《正方体截面的探究》单元课程示范课。他们联合研究,共同展示“单元+课时”整体设计的罗湖范式。
胡勇进老师主讲第1课时“探究正方体截面的形状”,他通过课前录制视频,提供帮助学生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并准备多种教具在课堂中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正方体截面形状变化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他还在课堂中通过Forclass智慧教育平台收集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的作品,完美地展示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体验式的“双线混融”课堂教学。胡勇进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罗外“互联网+学本课堂”教学特色。
践行教研相长
接下来,区教研员陈小波主任对课例进行了点评,并对罗湖区思乐课堂子课题研究成果(高中数学)进行了分享。
陈小波主任认为,以“数学探究活动课”为案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很有意义,由2位老师共同完成设计和教学的课例形式很有创意。他特别赞赏两位老师能深刻理解“数学探究活动”的内涵,围绕数学问题“正方体截面”,设计“问题链+任务单”,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实验过程,归纳正方体截面图形的形状、截面的作法,积累了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
接着,他介绍了“思乐课堂”背景下高中数学“问题链+任务单”教学研究的情况(已在期刊正式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他重点介绍了创始“问题链+任务单”教学法的过程和效果、构建“单元+课时”的整体设计体例的过程与效果,并对“学科育人”的转变、回归“数学本质”、“过程+整体”系统性评价创新等方面作了分享。
陈小波主任对罗外通过“双线混融”方式进行课程改革表示充分肯定,并从以下6个方面对本次单元示范课进行了点评。
一、此次单元示范课创新了教研形式,通过联合设计教学、合作实施教学构建了多师课堂。
二、采用“问题链+任务单”教学法,教学情境真实,问题有层次,是探究式教学。
三、回归“数学本质”突破重点,体现了思想方法、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四、实践“单元+课时”的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对“一课一讲”进行了补充。
五、创新“过程+整体“系统性评价形式。
六、体现了“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
探究课程开发
最后,市教研员李志敏老师进行了点评总结,他充分肯定了罗湖区教科院的研究成果,认为基于“问题链+任务单”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的针对性教学探究。特别是罗外特色的“双线混融”数学课堂,凸显了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过程中,充分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利用平板推送课件、视频、微课等丰富的教学素材,合理使用智学网、Forclass等智慧教育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实时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充分体现“互联网+”的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课堂的开发,将是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希望广大数学教师积极参与,紧跟新一轮课改的步伐,争取更多更丰富的教改成果。
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此次会议达到了尾声,每位教师都收获颇丰。“互联网+学本课堂”为罗外的教改带来了质的飞跃,老师们充分将“协作互助、自我探索”发挥到最高点,精准管理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成功构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相信罗外教学团队将在不断地学习中进步,进一步贯彻双线混融教学的先进理念、积极推进数字化“思乐课堂”建设,以深圳速度,创深圳质量,起好深圳市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的带头作用。
撰稿/黄江艳、李悦
摄影/贾力
责编/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