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腹有诗书,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成果,诗山词海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巨大宝藏。11月骤降的气温丝毫没有削减未来学子读书的热情,2023深圳市中小学“四个一百”进校园系列活动“百部名著进校园”之“诗词中的文化精神”活动在罗湖未来学校举行。活动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罗湖区教育局承办,邀请了现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走进罗湖未来学校,与未来学子们一起以经典诗词为视角,一览中华文明之瑰宝,在诗词中“阅历史文脉,读现代文明”。
经典浸润心灵
经典,是作者的伟大灵魂与跨时代的阐释者们在精神深处发生共鸣的结晶。随着阅读与解释的介入,经典在精神探寻方面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也会不断延展,经典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丰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过,提倡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孩子走近大师,和思想和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对话与交流,这就使孩子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了一个精神的高地,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大不一样,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语文教育就是爱读书、爱写作的老师带领着一群孩子读书、写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到快乐,体会生命的意义。用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以“纯、朴、正、大”的经典涵养孩子的精神。
讲座走近名家
黄乔生,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从事鲁迅研究至今35年,著有《走进鲁迅世界》等作品。
在黄乔生先生眼里,鲁迅不只有横眉冷对的形象,他更是复杂多面的。在绘制鲁迅多面形象的过程中,黄先生做了大量关于鲁迅家书以及照片的研究。他指出,有些人认为鲁迅就爱吵架、爱说怪话,但从鲁迅的家书来看,家庭中的鲁迅,是一个集情趣、幽默以及严肃、温情为一体的人。比如,当他跟母亲讲话的时候,他并不严肃,反而会讲一些自己的委屈和无奈,让母亲理解自己的悲苦;而《两地书》中,这位文学巨匠褪去了华丽的外衣,回归为一个现实中的普通男性。
黄先生说,“他远没有我们现在描述的那么严肃、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在我眼中,他是一个鲜活的鲁迅,也是一个诗意的鲁迅。”“尽管鲁迅的诗很少,但是写诗少不代表他不是诗人。他的《杂感》简短又准确,不就是语言的精华吗?只要汉字一直存在,鲁迅的文本将会一直在汉语课本中出现。”
黄先生现场为孩子们解读了鲁迅《答客诮》、《无题》、《自嘲》等诗作,展示了一些旧照片,为我们揭开书本中未曾发觉的鲁迅另一面。
最后,黄先生指出,初中阶段语文教材选取的鲁迅作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从简到易、从浅到深的规律,符合学段和学情要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一个更加全面的鲁迅。
交流促进成长
参加讲座的七年级孩子,刚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八年级孩子,刚学完鲁迅的《藤野先生》、《社戏》等作品,心中都对鲁迅充满了好奇和疑问。黄乔生先生在讲座现场为孩子们耐心解答了学习鲁迅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孩子们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鲁迅写出这么多讽刺的文章?黄先生解答道,因为他看了太多的黑暗面,太多的社会不公,当一个医生救死扶伤固然是好,但是社会的病人太多了,人们精神很麻木,社会一团乱麻,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社会不公正不合理,要在底层人民的心中打入一道亮光,创造一个新世界。黄先生以孩子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和语言解答了孩子们的疑问,为孩子们全面认识鲁迅提供了便利。
黄乔生先生研究鲁迅的著作从不故作高深,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他说,“研究鲁迅就像酿酒,放置的时间一长,酒的辣味就变成了香味,喝起来柔绵可口,大家就更爱喝了。”黄先生为孩子们解读鲁迅诗作,拉进孩子们与名家鲁迅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感受到经典的力量。
在文字中,聆听花的呢喃、风的低吟,看人间百态、世间风景。阅读的旅程,没有终点站。诵读中华经典,诗歌长伴;浸润美好人生,且吟且行。罗湖未来学校将继续发力,让海量阅读润泽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让琳琅书目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帆,让句段篇章给予学生追求信仰的力量,为孩子们的成长持续赋能。
文字:王孙丹
图片:王孙丹、罗琰、邓纯
审核:罗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