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翠园大讲堂第45期,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特别邀请深圳中学副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新红老师,围绕“高三家长如何做好支持角色”这一主题,给家长们分享了智慧陪伴的“良方”。
(一)用长远的眼光和成长性思维来看待孩子的发展
讲座伊始,王新红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高考是谁的事?王老师认为,高考是家庭的事情,反映了家庭对孩子多年的养育培养,也反映了高三一年家庭系统运作的情况。高考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应试技巧,还考察孩子的心理素质,考察孩子在面对高利害重大考试时的抗挫折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
在高三这一年,家长的核心作用是帮助孩子形成一个信念——我能行,我能考得好。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做三件事:一是要学会断舍离。不要完美主义事事要求,抓住能改变的,不要和孩子消耗。二是做好辅助工作,帮助孩子做孩子没条件做、没时间做的事情;三是改变心理层面,要用长远的眼光和成长性思维来看待孩子的发展。
(二)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的情绪支持和情感陪伴
王新红老师分析了高三孩子的基本心理状态,她认为多数孩子会感受到压力大,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情绪支持和情感陪伴。
王老师总结了当前“非智慧父母大集合”,包括唠叨型、强迫型、比较型、赌注型、放弃型、讽刺型、诱惑型等。她表示,“非智慧型父母”的错误都是以焦虑情绪为背景,焦虑会随着社会权利链条最后传到孩子身上。孩子已经很焦虑了,还要承担背负家长的焦虑,所以特别拒绝谈论学习,继而对与家长交流产生抗拒心理。
(三)智慧型父母画像:留给孩子消化负面情绪的时间
高三的亲子沟通让很多家长头痛。一点不问,心里没底,也怕孩子觉得自己不关心;问多了,孩子又觉得烦,还经常发脾气。
王新红老师认为,家长要留给孩子消化负面情绪的时间,不要看起来积极回应和安慰,但是实际上想快速解决问题。绝大多数在和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听着就好了,或者像镜子一样照出她的情绪反应。
比如,孩子表达没考好很伤心,这个时候回应“看上去你挺难过的”就好了,不需要教育或评价。当情绪被接受,孩子本身就有能力和动机去解决真正需要他去解决的学业问题。
讲座最后,王老师分享了智慧型父母画像:
1.稳定情绪,氛围和谐
做好孩子的情绪稳定器,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被看见、被肯定、被接纳——没有人希望总是被看到不好的地方。沟通的1:5原则:每一次指出孩子的不足行为前后都要给出五次积极的反馈,越小越具体越好,用优势视角多去看孩子的长处,并反馈给孩子。
父母也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觉察到自己的焦虑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控制说话的态度和内容,稳住就能改善关系。亲子关系就像银行,多存少取,关系就会越来越好,能给到孩子的支持就越多。
2.恰当关注,合理期待
当心过分关爱会被孩子当作挤压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所有事情都不自觉围绕高考为中心讨论,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未必是好的方式。人需要的是多样的、积极的休息,只要是时间合理,孩子需要自由地选择休息放松的方式。
合理期待意味着不能过高期待也不能无期待,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立目标:我的孩子能去哪个学校,跳起来能够到的是哪个学校。目标不是完全由家长或孩子决定,而是家庭一起制定的合理目标。
3.多听少说,有效沟通
言多必失,言语间会流露焦虑,实际上听比说重要,学会倾听,听感受,做容器。少说正确没有用的“废话”,少说破坏关系的话,不要说哪儿狠往哪儿戳的话。
4.尊重边界,合作共赢
孩子马上就成年了,家长要尊重孩子,不能再强力的控制(比如用经济强制)逼迫孩子。在高考这件事上,孩子是驾驶员,家长是副驾驶员,副驾驶员不能过多地干预。王老师说,想想当你开车时,讨厌什么样的副驾驶员,就知道怎么做一个好的副驾驶员了。
本次讲座在学生处、心理咨询室和高三年级的组织下,高三家长踊跃报名,挹翠楼四楼报告厅座无虚席。王老师的讲座精彩纷呈,家长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现场家长还与王老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问答,王老师不厌其烦地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此次讲座不仅增强了家长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为他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智慧陪伴方式,有助于家长们更好地在孩子高三这一年中助力、陪伴孩子成长、成才。
文字:楚颜宁
供图:学生处
排版:杨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