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深圳市洪湖小学依托市教育局“每周半天计划”项目,在洪湖公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实践课程——《看我落叶如何从“废”到“肥”》。本次活动由教导处副主任詹嘉萍主持,联合科学、劳动、语文等多学科教师团队,通过AI技术探索、科学实验与动手实践,深入理解落叶的生态价值,体验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让学生在自然课堂中亲身体验资源循环利用的全过程,深化“每周半天计划”倡导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
活动初,黄丹静老师带领学生们漫步公园,孩子门手持可降解纸袋,在公园角落寻找3种神秘落叶,并指导学生扫码查看植物铭牌,认识不同树种的落叶特征。“叶子为什么会落下来”“它们都去哪里了”学生们的问题在探索中不断涌现。陈程老师则引导学生与AI助手对话,厘清自己的疑问,为后续活动做好知识铺垫。
随后,教师们将树荫下的长凳作实验台,孙欣汝老师带领物理组用色卡玩起“落叶腐熟度猜谜”,学生通过色卡对比、温度测量和气味分析评估堆肥腐熟度;袁怡老师的化学组用pH试纸检测腐叶堆的酸碱值,学生还学习用草木灰调节酸碱平衡;杨影老师的生物组则在显微镜里观察微生物菌丝,统计蚯蚓数量,揭示堆肥中的生命活动。实验结束后,三个小组分别汇报发现,
在掌握科学原理后,学生们分组进行堆肥实践。科学老师杨影为学生播放并讲解自制堆肥的科普视频,并指导学生利用“肉夹馍堆肥法”将收集到的落叶、果皮与土壤按比例分层堆放,制作简易堆肥瓶。“原来我们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可以变成这么好的肥料!”一位学生兴奋地说。
活动结束后,杨影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学习心得分享和自我评价。学生们踊跃发言:“我学会了用科学方法检测堆肥质量”“通过这次活动,我更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了”。随后,同学们根据自评表,进行了认真的自我评价,并在小组内交流互评。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堆肥桶、研学手册以及老师发放的植物种子回家,继续完成居家堆肥观察任务。
李国平书记总结指出:“今天的课程正是我们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每周半天计划‘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通过这样的校外实践活动,我们实现了三个重要目标:一是将课堂延伸到自然,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生态知识;二是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科学素养,这正是我们倡导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将环保理念从学校辐射到家庭和社会。我们期待通过这样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出更多具有生态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本次课程实现了“认识-探究-实践-评价”的完整学习闭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更实现了学科融合、家校协同的育人目标。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开发更多贴近生活、注重实践的特色课程,让“每周半天”的校外实践真正落地生根。
文/张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