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深圳市洪湖小学五年级28名学生走进洪湖公园,以“美公园主播选拔”为主题,开展“如何创意表达洪湖公园之美”实践活动。这场由洪湖公园负责人亲自发函邀请、校领导全力支持、多方协同参与的“沉浸式课堂”,不仅让学生在自然与文化的浸润中探索美、表达美,更以“有意思、有意义、有创意”的课程设计,成为罗湖区“美育一件事”理念的生动实践。
真实情境“有意思”:负责人发函邀请,学生变身“美公园主播”
活动的缘起颇具新意——正值洪湖公园荷花赏花期(6月12日-7月6日),公园负责人向洪湖小学发来邀请函,希望选拔学生担任“美公园主播”,志愿宣传公园之美。洪湖小学李国平书记、穆传慧校长高度重视,随即在五年级发布招募通知,并与公园管理处协商,将“主播选拔”搬至实地,设计了“寻美—创美—展美”的全流程实践课程。
“这样的设计应时应景,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实的‘公园宣传志愿者’。”活动负责人吴美蓉老师介绍,学生可根据兴趣与特长自主选择讲解朗诵、绘画摄影、戏剧表演、劳动实践四大组别,“从寻美到展美,每个环节都紧扣‘主播’身份,课堂体验真实有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素养培育“有意义”:从知识传授到美育浸润,志愿者实践厚植服务精神
作为罗湖区“美育一件事”的重点项目,本次课程突破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将美育融入实践全过程,更以“美公园主播”的真实身份,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活动目标不仅指向审美感知、艺术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通过“志愿者实践”环节,厚植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在“寻美”环节,学生分组探索咏荷碑廊的书法艺术、莲香湖的荷塘盛景、聚荷园的碗莲移植、映日谭周边及荷花剧本里的荷花品格等多元之美,并完成“审美能力”自评与互评;“创美”阶段,讲解朗诵组借助AI生成讲解稿,绘画摄影组融合水彩与AI技术记录美景,戏剧表演组排练荷花主题剧本,劳动实践组将移植过程转化为“劳动美”讲解——每个组别都在实践中深化对美的理解,为“志愿者服务”蓄力。
最具意义的是“展美”环节:学生以“美公园主播”的身份,通过直播向线上线下观众(包括全校师生、家长及公园游客)真实介绍公园之美。讲解朗诵组声情并茂解说碑廊的文化专一性与书法多元性,绘画摄影组结合作品讲述莲香湖荷花在氤氲缭绕喷雾中诗意绽放的动态画卷,戏剧表演组以情景剧传递荷花的高洁与奉献,劳动实践组则化身“小老师”边劳动边讲解碗莲移植的生态知识……直播中,学生除了用创意的方式展示传播美,也能适当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与游客、观众尝试互动,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参与活动积极性,并用少年视角传递公园的自然美、文化美与劳动美等。
“这节课既是主播选拔赛,更是志愿者的真实实践。”吴美蓉老师表示,学生在展示中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更通过服务他人体会到“美”的社会价值——“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用行动为公园宣传贡献力量的‘服务者’,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比任何课堂说教都更深刻。”活动尾声,28名学生表现突出,皆荣获“美公园主播”证书,成为公园的宣传志愿者,未来将有机会参与公园文化推广活动。
跨学科融合“有创意”:多科联动+AI赋能,探索前沿学习方式
“这不是一节单一学科的课,而是跨语文、美术、劳动、科学的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李国平书记介绍,活动中,讲解朗诵组结合语文的语言表达与书法文化知识,绘画摄影组融合美术技巧与生态观察,劳动实践组关联科学的植物移植知识,戏剧表演组则依托文学剧本与表演艺术——多学科知识在“美”的主题下有机融合。
此外,课程大胆尝试AI技术赋能:讲解朗诵组用AI生成讲解稿并修改优化,绘画摄影组借助AI工具辅助创作,直播环节则通过“在线小主播”的前沿形式,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技术的加入让表达更高效、更多元,也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学习方式。
多方协同助力:校领导、学校老师、公园专家、家委共筑“美”的课堂
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多方支持:洪湖公园不仅提供场地、协调喷雾与音响设备,更安排种荷专家现场示范碗莲移植;校领导李国平书记、邓思伟副校长全程指导课程设计与安全保障;项目团队老师吴美蓉、陈曦、黄晶晶、李明、刘晓霖、陈程等老师多次教研打磨课程;家委团队协助集合、秩序维护与物资保管;摄影、直播团队则为活动记录与传播提供专业支持。“这是一次学校、公园、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实践。”洪湖公园负责人表示,“学生的‘美公园主播’身份,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他们将成为公园文化的‘少年传播者’。”
“从课堂到公园,从知识到实践,这场‘美’的探索课,让美育真正‘活’了起来。”李国平书记总结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在发现美、表达美、服务美的过程中,成长为有审美、有创意、有担当的时代少年。”
(文/吴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