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2025年劳动“融智课堂”及贯通课程深港交流活动在深圳市罗湖区桃园小学举行,深港两地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劳动教育与跨学科贯通课程发展新路径,共赴一场聚焦劳动教育创新的深港教育交流盛会。深圳市中小幼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劳动学科一等奖获得者、罗湖区滨河实验中学王诗伟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示范课。
搭建深港教育桥梁,共话劳动教育创新。活动伊始,主办方代表向现场的深港教育同仁致以热烈欢迎。本次活动依托罗湖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以“劳动融智课堂及贯通课程的深港交流与实践探索”为主题,旨在搭建跨区域教育合作平台,推动劳动教育在新技术、新场景下的创新实践。
示范授课亮点频现,实践操作点燃热情。在示范授课环节,我校王诗伟老师带来《无人机的组装与试飞》课例。课堂以“新技术体验”为载体,通过“翻转课堂”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先播放无人机操作视频引发兴趣,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组装与试飞实践。课堂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无人机的技术原理与操作流程,更在“做中学”中强化了安全意识与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王诗伟老师通过“自学-搭建支架-实践检测”的教学闭环,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提升动手能力,为劳动教育与科技融合提供了生动范例。
专家点评精益求精,多维解构教育内核。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研员韩青老师与香港冯湛琛主任对课例进行了专业点评。韩青老师指出,本课以无人机为技术载体,精准落实了“教无定法、以学定教”的理念,总计26分钟的实践环节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动手时间。她建议后续可进一步聚焦技术流程,如在试飞环节强化“检测——优化”逻辑,渗透工业生产中的“精益求精”精神,让劳动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更深度结合。冯湛琛主任则肯定了课堂中“学习目标明确”“合作教学法高效”“安全意识与评价体系完善”等亮点,尤其强调课程通过“无人机在校园场景的应用”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教研总结凝聚共识,五维导向擘画未来。罗湖教科院劳动教研员肖骥辉对活动进行总结,提出劳动教育实践的五大核心导向:坚持以生为本导向,构建学生中心的课堂生态,让学习真实发生;坚持育人优先导向,开展劳动实践,渗透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培养;立足职业引领导向,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埋下职业发展的种子;践行教学评一体化导向,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实现评价与教学的融合;强化安全筑基导向,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教学,关注学生课堂情绪体验。
本次深港交流活动的圆满落幕,不仅为两地劳动教育搭建了交流互鉴平台,更以“融智”理念开启了跨区域教育协同的新征程。期待深港两地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劳动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的更多可能。
撰稿:赵倍莹
终审:刘彦宏、贾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