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破小初语文教学边界,探寻学科贯通培养新路径,深入落实罗湖教育“14104”战略,6月5日,罗湖区中小学语文学科小初贯通教学联研活动在罗湖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精心主办,滨河实验中学与罗湖小学联合承办,以“贯通·深度·生长”为核心理念,聚焦小初语文学段衔接关键命题,大胆探索联合教研新模式,为区域课程贯通改革提供了生动范例。
本次活动特邀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姚林群教授,深圳名师魏薇专业引领;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春娥、副院长陈小波,罗湖区教科院小学与学前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张静、初中语文教研员蒋麑等全程参与教研活动;深圳市罗湖区滨河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方娄星,翠竹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孔文东,罗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何艾,肇庆市怀集县岗坪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莫伟灿等校领导携学科教师深度观摩;全区各小学和初中分管语文学科的主任,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小初语文贯通教研的创新实践。
同堂接力,破壁贯通。本次活动的最大创新点在于小学与初中教师“同堂接力教学”同一班级学生。滨河实验中学贾美兰老师执教《清风明月》(《赤壁赋》节选)一课,课堂巧妙运用数字人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意境,兴趣盎然地开启了与苏轼的“对话”。罗湖小学朱林波老师以苏轼词作《浣溪沙》为起点,引领罗湖小学六(3)班学生初识东坡形象,激发兴趣。两位老师风格鲜明,小学课堂生动活泼,重在感知与兴趣培养;初中课堂灵动又富含智慧启迪,重在思维深化与文本深度解读,两节课共同围绕“苏轼”这一中华文化杰出代表,实现了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自然过渡与螺旋上升,直观破解了学段壁垒。
贯通思维,赋能生长。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问题的层层递进与深度贯通。朱林波老师的课堂从“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让你想到了谁?”的形象感知与关联思考切入。贾美兰老师通过“意象连连看”“快乐大解密”等趣味活动,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热烈讨论着苏轼作品中出现的“水”“月”等意象,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变”与“不变”之理。学生们各抒己见,围绕“苏轼的快乐从何而来”展开激烈辩论。有的说源自对生活的热爱,有的认为是因为内心的豁达,在思维的碰撞中,苏轼的精神世界逐渐清晰。课堂上生成不断,思辨迭起,正是“贯通”理念下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生动写照。
文脉承志,贯通启新。课堂最后,贾美兰老师巧妙地将苏轼的精神品质与罗湖小学校园文化相融合。她鼓励学生们效仿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于困难中保持从容,并引导他们结合自身情况树立远大志向。学生们深受触动,暗下决心以苏轼为榜样。这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追求理想和遇到困难逆流而上的精神种子。
华中师范大学姚林群教授高度肯定了这种“同堂接力、贯通育人”的教研模式,认为其精准抓住了小初衔接的痛点,以共同的人文主题(苏轼)为纽带,实现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有效贯通,充分体现了小初语文教学贯通的理念,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随后,罗湖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在总结时强调,此次联合教研是罗湖区推进课程贯通与教研体系创新的重要举措,其成功经验具有示范意义。此次小初语文贯通教研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唤醒学生心中的文化自觉与人格力量,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本次罗湖区中小学语文学科贯通联合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课堂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深度碰撞与实践探索。未来,滨河实验中学将持续深耕教研,以小初贯通教学为纽带,在课程衔接、学法衔接、素养衔接的探索中精耕细作,让贯通之路成为滋养生命拔节生长的云梯。
撰稿:谭珺元、罗石媛
终审:刘彦宏、贾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