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深圳市罗湖区“数智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展示活动在桃园小学精彩举行。滨河实验中学朱亚萍老师执教《法庭“小剧场”:校园安全责任的法律探讨》,以“数智融合”为教学核心,将情景模拟与法治教育深度结合,打造“案例引导、技术赋能、思辨育人”的创新课堂模式,为现场师生呈现了兼具实践性与思辨性的法治教育新范式。
观察·思辨:校园安全隐患如何引发法律思考。“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校园有哪些安全隐患?”课堂伊始,朱亚萍老师以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中的安全隐患问题。随后,播放一段真实案例视频,将学生视角从安全隐患转向“责任划分”的法律思辨。视频中,安全教育缺失、墙面防护不足等细节,为后续的模拟法庭环节埋下伏笔。
角色·实践:模拟法庭中的法治初体验。“现在开庭!”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学生化身法官、原告与被告辩护人,围绕“学校是否应承担安全事故责任”展开激烈交锋。最终,“审判长”依据证据链宣读判决,完整呈现“程序正义”与“过错责任”原则,让抽象法律条文在情境中具象化。
工具·责任:AI技术如何助力法治观念深化。在小组合作撰写《校园安全倡议书》环节,学生借助AI工具“豆包”优化文本逻辑、补充多方可实施的具体举措。技术辅助并未替代思考,如何筛选有效信息、平衡多方责任,仍需学生自主决策。“AI能帮助完善倡议书,但其中内容的选取需要自己选择把握”,一名学生的课后感言,折射出“技术为用,思维为本”的教学智慧。
航船与风:教育创新中的技术边界。罗湖区教研员万雪梅老师评价这堂课:“让法律条文从课本‘跃入’真实场景,价值思辨在人机协作中生根发芽”。她进而以“航船与风”作比阐释教育与AI的关系,并强调:“唯有扬起创新之帆,教育方能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这场AI赋能的法治教育公开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开创了智慧教育新范式。学生们在“模拟法庭+AI工具”构建的沉浸式场域中深化规则认知,拓展思辨维度,体悟法治精神,“责任共担”理念已化作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这不仅是教育方式的革新,更是培养数字素养的重要实践。作为深圳市项目式学习实验学校,我校道德与法治科组将依托“3+e”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和项目化实践,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深耕AI赋能教育创新实践。
图文:朱亚萍
终审:刘彦宏、贾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