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彩泥在指尖翻飞,童真的创意在方寸间绽放。近日,桃园小学美术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开展“粘土相框”主题创作活动,将岭南版美术新教材进行创新性转化,在生活场域中构建起“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传播美”的完整美育链条。这场融合学科素养与生活美学的实践探索,不仅是教材落地的创新范式,更是以美育人的生动诠释。
一、当教材“活”起来:跨单元融合的创意实践
“稳固的框架才能承载无限创意。”周琛老师指导学生巧妙运用木棒、pvc纸板等基础材料搭建几何相框。学生们运用几何原理,使用小木棒构建相框的立体框架。再通过揉捏、拼接彩色粘土装饰边框,最后融入花草、星星等生活元素。
吕莎莎老师则带领学生进行多维度的素材采集,鼓励孩子关注校园里的勒杜鹃、教室窗台的绿植、课桌上的木纹肌理,将这些生活中的视觉元素转变为绝佳的创作素材。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将自然观察所得转化为粘土造型语言,用粘土“定格”眼中最动人的风景。
二、场域延伸:从课堂空间到生活美育的立体建构
方若薇老师特别将本学期《草色新》公开课的核心思想融入创作指导:“我们在《草色新》中带领学生观察春雨后草木的生长姿态,现在则要求他们将这种生命体悟转化为相框装饰元素。”这种跨课时的知识迁移,让学生在捏塑嫩芽舒展的形态时,自然关联到教材中“线条韵律”与“色彩情感”的理论认知。
“我们的课堂,既要扎根教材,更要跳出框架。”罗湖区美术教研员王婧老师介绍。在为桃园小学美术教师评课时,她曾带领美术科组深入研读新教材,探索课程重构的可能性。她认为此次活动巧妙串联了岭南版一年级美术新教材第一单元“走进自然”与第四单元“象形会意传文脉”的核心知识点。教材是载体,而生活才是美育的源头活水。
三、破界创新:新时代美育范式的主动建构
这堂课的背后,是深圳市“大美育”政策的生动落地。桃园美术科组以“一平米空间改造”为灵感,让孩子们化身“小小空间设计师”。发现美:观察课桌、书包、家庭角落的日常细节;创造美:用粘土相框装点生活空间,赋予平凡物件艺术生命;分享美:将作品展示在“美育角”,传递温暖与想象。
此次课程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媒介边界,在材料运用上形成“三重突破”:从平面绘画到立体造型的空间突破,从单一颜料到综合材料的媒介突破,从课堂作业到生活器物的功能突破。
在作品展示区,形态各异的相框构建起微型的“生活美术馆”。在粘土相框里,有的学生放上了校园活动的照片,有的同学展示了自己第一次到北京的兴奋,还有同学摆上了为妈妈制作母亲节手工作品的照片。
“原来教室也能变成美术馆!”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道。以生活为课堂的实践,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审美力,更让他们学会用艺术表达情感、管理情绪,践行了“全员、全科、全域、全社会”的美育新机制。
从教材文本到生活现场,从技能训练到素养培育,桃园小学的粘土相框课程构建起“教材为基、生活为源、创新为翼”的美育新范式。当孩子们用沾满彩泥的双手举起自己制作的相框,他们定格的不仅是具象的风景,更是对美的敏锐感知、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种扎根生活的美育实践,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正在每个孩子心中播撒下美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