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深圳市洪湖小学五(6)班师生与香港圣家学校的师生、家长代表共90余人,携手走进“深圳改革开放第一村”渔民村,开展“每周半天计划”校外实践活动。两地学子通过参观村史博物馆、研学文化长廊、讨论交流等环节,在触摸历史脉搏中深化友谊,生动演绎了“深港同根生,携手向未来”的温暖篇章。
一、博物馆里见证深港共情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活化石”,渔民村见证了从“水上飘零”到“万家灯火”的沧桑巨变。在村史博物馆内,两地学生跟随讲解员,驻足于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前,聆听渔民村如何从贫瘠小渔村蜕变为现代化社区的奋斗故事,了解渔民村“第一个万元户村”的辉煌历史,感受渔民村从“握手楼”到“新社区”的改革魄力,触摸那段筚路蓝缕的集体奋斗岁月。两地学子在交流中感受同根同源的发展脉络。
二、长廊研学共解发展密码
300米长的文化长廊变身“露天课堂”,斑驳的石板路上跳跃着深港两地的欢声笑语。两地学生手持研学手册,分组寻找“幸福村的十二把钥匙”。在长廊转角处的百年榕树下,一组青铜群雕凝固了特区建设的峥嵘岁月——老支书手持泛黄的规划图与村民围坐石凳,建设者古铜色的臂膀上滚落汗珠,归乡青年的笔记本电脑映出新时代的晨光。阳光透过榕树叶隙,在铜像上洒下跃动的光斑,这就是深港两代建设者用同样的汗水书写的答案。
三、手册为媒书写未来期许
活动高潮出现在共填研学手册环节。孩子们热烈地探讨着渔民村的成功经验,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互动式学习让历史“活”了起来,也让孩子们在协作中自然拉近距离。手册在孩子们手中传递翻阅,阳光下的纸页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传承的新故事。
本次“每周半天计划”校外实践不仅是课堂延伸,更是深港教育融合的实践。孩子们从陌生到默契,正是“一家亲”最生动的体现。这场跨越深圳河的文化之旅,不仅让两地青少年读懂了过去,更用童心编织出未来的同心结——深港携手,情谊永续。
(文/单嘉薪,审/詹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