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深圳市洪湖小学开展“审辩式学习”新质课堂学习共同体研讨活动。活动由洪湖小学穆传慧校长领衔,六年级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模式革新。六年级科学教师杨泓执教的《测试塔台模型》一课,以“问学、探学、辩学、用学、融学”五环节为框架,生动诠释了审辩式课堂的实践路径,赢得与会教师的高度评价。
一、课堂实践:从“塔台秀”到“跨时空对话”,激活思维张力
在《测试塔台模型》课堂上,杨泓老师以“工程设计挑战”为情境,引导学生化身为“小小工程师”。“塔台秀”环节中,各小组通过1分钟限时演讲展示吸管塔台设计,重点阐释结构亮点,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补充。这种“设计-质疑-实证”的闭环,恰是审辩式学习中“因问而审、以审启思”的鲜活体现。
随后的闯关测试环节,学生分组挑战塔高测量、抗震模拟(振动台三级测试)、抗风实验(三档风速)及成本核算。杨泓老师创新采用“可视化数据墙”,将每组测试结果的数据直观呈现。
课堂高潮出现在“AI跨时空对话”环节。通过虚拟技术,学生向“埃菲尔铁塔设计师”提问:“如何用最少材料实现百年稳固?”AI生成的“埃菲尔”不仅解析了三角形力学的奥秘,更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的稳固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古今智慧的碰撞,将课堂推向“学科融通、文化传承”的新高度。
二、理论深耕:从《中庸》到课堂,构建审辩式学习体系
教研会上,穆传慧校长系统阐释了审辩式学习的理论根基:“这一模式是对《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创造性转化。我们将其重构为‘学—问思辨—行’的动态循环,聚焦‘问题意识’与‘思维品质’的双向培育。”具体而言,洪湖小学的审辩式课堂包含三大创新:1.问题驱动:以“短平快”情境切入;2.思维显化:通过辩论、数据可视化、AI对话等手段,将内隐思维外化为可观测、可改进的学习行为;3.评价革新:采用“六维评价体系”,涵盖知识应用、逻辑严谨性、创新性、合作效能等维度,破除唯分数论。
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曾提出,审辩式思维的本质是“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在洪湖小学的课堂中,这一理念落地为“三阶辩论机制”:个体独立探究→小组观点交锋→全班共识构建。正如数学教师李芳在评课中感叹:“当学生为‘成本与安全的平衡’争得面红耳赤时,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已在同步生长。”
三、未来展望:从课堂变革到创新生态
穆传慧校长指出,审辩式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土壤”。此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场教学展示,更吹响了课堂深度变革的号角。正如参与教师所言:“当学生开始享受‘被质疑’,当错误成为学习资源,教育便真正走向了激发生命潜能的境界。”在审辩式学习的探索中,洪湖小学正为创新人才培养写下生动注脚!
(文/杨泓;审/孙欣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