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洪湖小学五1班的同学们前往盐田沙头角鱼灯舞博物馆和中英街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探寻之旅”。此次活动是洪湖小学本学期“每周半天计划”主线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深圳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一、阅读课铺垫:感受非遗与科技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前一周,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围绕“春晚里的非遗文化”和“AI赋能春晚”这两大主题,共同进行半天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科技与文化的碰撞融合。
阅读课,老师以春晚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今年春晚中出现的非遗元素,如打铁花、竹编、螺钿、羌绣等,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感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随后,老师将目光投向科技领域,介绍了AI技术在春晚中的应用,例如机器人扭秧歌、VR技术重现建筑等。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为春晚增添了科技感和现代感,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互动,畅想未来科技与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在自由阅读环节,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翻开《深圳非遗》、《非遗里的中国》等书籍,沉浸在非遗文化的海洋中。他们或认真阅读,或轻声交流,或提笔记录,尽情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校内阅读课不仅为学生们探索身边的非遗文化做好了知识积淀,也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鱼灯舞博物馆:光影交织,探寻非遗文化
走进鱼灯舞博物馆,仿佛置身于一个光影交织的海洋世界。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鱼灯雕塑映入眼帘,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游动起来。讲解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馆内陈列的旧器具、农具、老相片、旧文献等实体藏品,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光电结合、场景复原及场景模拟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沙栏吓村的历史以及鱼灯舞的文化轨迹。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察每一件展品,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鱼灯舞盛行的年代。他们了解到,鱼灯舞是沙栏吓村渔民为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而创造的一种传统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鱼灯舞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承载着沙栏吓村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中英街博物馆:百年沧桑,见证历史变迁
随后,同学们来到中英街博物馆,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历史沿革与生活风俗”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再现了中英街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繁华商贸街区的历史进程,并展示了当地独特的生活风俗。同学们对展厅内陈列的老式电话、留声机等老物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驻足观看,讨论着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
第二展厅“东和墟市、英国割占、‘3.18’勘界”聚焦中英街早期的墟市文化、英国割占香港的历史事件以及“3·18”沙头角勘界日的屈辱历史,通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第三展厅“抗日救亡、翻身解放、边防禁区”展现了中英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身解放以及作为边防禁区的特殊历史。第四展厅“改革开放、百年梦圆和美好明天”则展示了中英街在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中英街美好未来的憧憬。同学们纷纷感慨道:“原来中英街还有这样一段历史,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此次盐田沙头角博物馆之旅,不仅让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让他们对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从阅读课的知识铺垫到实地探访的沉浸体验,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科技的创新力量。相信这次活动将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激励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