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为积极响应罗湖区“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落地试点方案要求,助力教师探索AI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融合,深圳市罗湖区滨河实验中学率先启动“AI+教育”攻坚计划,特邀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基础教育技术创新应用与示范中心主任雷元怡、新课程负责人陶潜等专家来校开展专题培训。滨河实验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方娄星,副校长温国华,教务主任李霁和本校首批AI教学实践骨干、跨学科创新教师出席活动。活动特别邀请罗湖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黄文源、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教研员洪飞主任组成专家团列席指导,会议由教务主任助理施勇老师主持。
方娄星书记在开场致辞中深刻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触发教育领域的范式转型。近年来,滨河实验中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深圳市的前列,从2018年开始的“3+e”模式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今,滨河实验中学希望更快地步入信息化的快车道,特别是在AI教育领域。他强调,面对AI重构教育底层逻辑的新挑战,我们要以智能体技术为支点,撬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全链条变革,要精准锚定教师专业发展新坐标,在学校AI教育实践中实现教与学共生。
智能体教学评一体化研修。雷元怡教授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主旨报告中,与大家探讨AI时代智能体的发展,系统阐释了智能体技术在教学设计动态优化、课堂表现即时反馈、核心素养精准评估等维度的创新应用,并通过智能体教学的模拟演示生动展现了智能系统如何实现从知识图谱构建到素养化学习路径生成的闭环管理。雷教授接着谈到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双轮驱动的教学模式,素养教育要求老师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一起体验,一起面对,一起成长。在AI智能体中,老师要具备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以确保双轮驱动模式能够正向循环,不断前进,真正实现教育创新。
PBL智能体融合实践探究。互动环节掀起智慧碰撞热潮,各学科老师与陶潜专家深入交流了AI在教育中的应用,并获得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物理教研组代表张木子老师提出的项目设计构想是:“如何基于焦耳定律(Q=I²Rt)设计电路火灾预警系统?学生需通过测算导线电阻率、载流量与温升关系,建立电器安全使用模型。”数学教研组代表黎丽梅老师则关注现实问题:“能否运用几何优化与线性规划,为校园生态田圃设计最优灌溉路径?需建立种植区面积、水源距离与管道成本的数学模型。”语文教研组代表赵宇涵老师与专家探讨了技术难点:“我们尝试用AI批改作文,但如何让系统识别比喻修辞的文学价值?”严焱老师分享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并询问智能体是否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设计一个符合需求的展馆项目。刘彦宏老师则聚焦于寒假期间学生时间管理项目式学习,她提出:“如何通过智能体优化教学设计,以解决项目实践中反馈不足的现实问题?需要赋予项目式学习更明确的意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姜雪晨老师关注如何在平方差公式运用课程中利用智能体进行差异化教学?这需要重视课程的有效性,核心素养更强调的是高阶思维,而非程序性知识。董筱妍老师则提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AI批改学生英语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先有真实体验再写作文,与学生一起面对真实世界的问题。”老师们在热烈讨论中一致认为,要有效驱动智能体给出贴合需求的设计方案,必须首先明确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在总结环节中,雷元怡教授凝练提出未来学校需要AI方案,无AI不方案——智能技术应深度融入教学设计全流程;无评价不教学——智能体技术使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无素养不教育——所有教学活动需锚定核心素养培育。她认为,AI是教育创新的加速器,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导航仪,评价是教学优化的指南针,唯有三维联动方能实现“教书”向“育人”的本质跃迁。
方娄星书记对雷元怡教授所分享的前沿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方案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以“台风哲学”激励教师队伍:“教育变革如同台风过境,弱者看到风险,智者看见机遇。我们要做台风眼里的弄潮儿,用AI智慧浸润教学方案,让人机协同激发课堂素养之光。”
本次活动彰显了滨河实验中学作为罗湖教育数智应用革新探索者的担当,重塑了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从“教育理念革新者”到“数智教育设计师”,这种转型催生了AI教学导师新角色,使得青年教师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变量,推动滨实教育迈入智联互通、教学相长的数智教育新阶段。
供稿:林鑫洪、范伶娜
终审:刘彦宏、贾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