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省陈荪名教师工作室、深圳市汤学儒名校长工作室联合承办的2025年粤东西北全员轮训——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改革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小学语文)活动,在深圳市碧波小学拉开帷幕。
一、专家领航明方向,锚定课改核心坐标
5月26日上午,开班仪式在深圳市碧波小学报告厅举行。深圳市罗湖区委教育工委委员、罗湖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亚桥,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录祥,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佳璇,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研究员钟罗金,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育学教授陈雅玲,广东省首批正高级教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云鹰,罗湖区教科院实验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朱先云,深圳市碧波小学党支部书记、汤学儒,广东省陈荪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东晓小学陈荪主任等出席开班仪式。
陈亚桥副局长在致辞中强调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呼吁教师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目标,推动课堂深度变革。周录祥院长寄望粤东西北骨干教师在培训活动中能学有所获,在交流分享中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积极推动促进区域间的联动,合力推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钟罗金博士以“破冰行动”拉开研修序幕,通过小组互动式任务与协作挑战,打破教师间的陌生壁垒,强化团队协作意识。他聚焦“情感联结”与“角色互补”,引导教师反思集体智慧对教学增效的核心价值,为后续研修奠定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二、技术赋能探新径,重构语文课堂形态
上午,彭燕芳老师以《游园不值》《寻隐者不遇》两首古诗为核心,创新设计“寻与遇”主题古诗探究。通过粤语诵读、AI生图及与贾岛AI对话等设计,引导六年级学生理解在“不遇”中感悟“所见春色即所得”的诗意哲思,深化“诗意人生”主题。
在随后的评课活动中,张云鹰校长的评课立足“开放式教育”理念,既肯定技术赋能的创新实践,又强调回归语文本质——以表达为核心、以思维发展为脉络、以价值观引领为归宿,为诗歌教学提供了“守正创新”的清晰路径。朱先云校长则从“三美”维度——语言美、形象美、思维美盛赞本节课的课堂设计。王润宇老师评价课堂通过“情境可视化与思辨联结”,实现“可读、可见、可感悟”的三重进阶并以技术为舟,载学生驶向语言与哲思的彼岸。
下午,隆媛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课,紧扣“拊掌大笑”“笑而然之”,通过动作演绎、语气对比和AI对话牧童,结合资料引导学生辩证讨论“艺术真实与生活常识”,打破“尽信书”的思维定式。
李宛倩老师高度评价隆老师以“笑”盘活人物,生动还原人物天真直率与谦和雅量的性格特质;她特别称赞本课科技手段与文本深度契合,使晦涩文言“活”为可触、可感的思辨现场。同时建议进一步深挖艺术之美与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呼应单元主题。
张塑杭老师以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文本,通过角色扮演、配乐朗读及思维导图梳理,与四年级学生沉浸式还原海难场景,分析船长哈尔威“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同时,通过对比原文与改编版文本,启发学生辩证思考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并以小组展示、互动质疑的形式深化共情体验。
陈雅玲教授充分肯定张塑杭老师的课堂“以情感共情为魂”,学生在沉浸中感悟人物品格、在思辨中锤炼批判思维,充分展现了“文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课堂魅力。她建议若能以技术手段进一步具象化紧迫感,课堂的共情深度将更上一层楼。
三、协同共进谋均衡,绘就教育发展蓝图
此次活动以新课标为纲,通过跨区协作与技术赋能,提升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改革骨干教师能力,助推粤东西北教育均衡化发展。授课教师以AI对话、数字工具突破课堂边界,在古诗共赏、思辨培养中践行“技术赋能、人文引领”理念。与会专家以“培根铸魂”为基,明确“守语言之本、拓思维之界、铸价值之魂”三维坐标,引领语文骨干教师,在升级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担负新时代育人使命的积极探索。
(文:隆媛;图:张凯华;初审:彭燕芳;终审:陈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