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教科院实验集团与教科院附属“5+1贯通教研联盟”联合开展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为研讨课题,由吴纯敏老师执教,来自碧波小学、泰宁小学、水库小学、淘金山小学和布心小学的联盟校的教师代表参与评课交流。
课堂创新:让法治观念在审美体验中生长
课堂上,吴纯敏老师以“突破三个难”为核心,即认识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改进公共设施,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生动形式,引导学生从深圳的城市公共设施中发现生活之美,并结合“幸福深圳大揭秘”等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设施设计创新”环节中,以多种形式改进长椅功能,将法治观念与审美创造紧密结合,体现了“以美激智”的美育路径和“生活化课堂”的理念。这一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法治意识。
专家点评:五育融合迸发教学新势能
评课环节,联盟校教师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泰宁小学吴嘉宜老师指出,课堂导入时结合深圳的宣传标语,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认同感,还巧妙地融合了美育元素,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
碧波小学叶熙老师表示,课程设计活动性强,所选主题和素材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体现了“生活化课堂”的理念。
布心小学刘秋婵老师则点赞小组合作模式“真正令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同时,其他各校教师也都高度肯定了课堂设计的创新性:贴近生活的素材、明确的教学目标、高效的小组合作模式,以及学生表现出的自主学习能力。
未来展望:打造“向美而生”教育新样态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次创新探索,更是罗湖区“美育一件事”实施方案的具体实践。通过记录学生创新表现、美育评价等举措,活动呼应了区域美育“不功利、重体验”的核心要求,为全区推进“全域美育”提供了鲜活经验。
未来,联盟校将继续以“资源共享·研训共进·质量共提”为行动主线,深化“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探索更多创新教学模式,助力罗湖打造“时时、处处、人人向美”的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