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聆听智慧的声音,如沐春风,如饮甘霖。为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校道德与法治教研工作提升促进德育工作更好开展,11月14日下午深圳市碧波小学迎来了第十期的“碧波讲坛”。学校特邀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小幼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唐雪梅老师为全体青年教师开展了以“面向未来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及其应对”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唐雪梅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大思政课”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大思政课”的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坚持育人为本,为学生打开一扇门,搭建一座桥,让学生走出孤芳自赏、自我封闭的小天地,走向一个广阔的大天地、新世界,更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时刻不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责任。为国家为党为人民培养事事关心、声声入耳,有家国情怀、有使命担当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生。
随后唐雪梅老师向全体青年教师抛出“历史之问”:“德是否可教?德是否可以用课程教材来教?”引发在座老师的深入思考。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和例子,如边际效应,兔子效应等向老师们展示做一个有情怀、有要求、有方法、有反思以及有温度的思政人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应是牢笼教育,而是一场滋润心间的双向奔赴。
针对“当下之路”的思政课所存在的困境,如:教师课程研究力和实施力不足,课堂方式,评价手段单一,课堂内容针对性、亲和度、感染力不强等问题,唐雪梅老师通过《尊重他人》和《爱的温暖与继承》两例课例,展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价值体悟”式教学:即以“多元体验-认知塑造-思辨探究-价值引领-理论认同-生命实践”路径,构建“教师导悟、同伴启悟、自觉领悟”的思政课堂教学新样态,发挥思政学科育人效能,实现“知行合一”,为教师们梳理了“大思政”课的未来发展方向。
讲座尾声,汤学儒校长进行总结讲话:德育是“德智体美劳”发展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把德育目标放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提高自我觉悟与修养,让学生成为更好的更优秀的中国人。(文/洪艳斌图/张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