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罗湖区“春耕计划”发布会上,螺岭教育集团盛伟秘书长代表集团认领春耕责任田,以实际行动响应区域教育创新发展号召,推动“美育一件事”与每周半天校外实践深度融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外实践课程有机结合。
随后,在罗湖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下,2025年5月—6月,螺岭教育集团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精心组织了别开生面的春耕系列活动暨“每周半天”实践计划。此次活动由螺岭教育集团盛伟秘书长、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学生指导中心主任王晶统筹安排,学生指导中心盛晓苏老师全程引领,五(3)班班主任薛楚尔老师与五(8)班班主任刘晓丹老师协同指导,带领五(3)、五(8)班共24名学生走进翠湖文体公园研学实践基地。活动以土地为课堂、以自然为教材,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让同学们在躬身耕作中感受泥土的温度,在亲近自然中汲取知识的力量。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广袤,用心灵聆听四季的私语,在劳动中播种希望,在汗水中锤炼品格。
第一期:探秘土壤奇境,启航农耕梦想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首期“探寻土壤奥秘,开启农耕序章”活动中,学生们化身“小小土壤科学家”,开启了一场探秘土壤微观世界的奇妙之旅。他们轻挖土层,揭开大地的神秘面纱,细致观察土壤的层次纹理。通过简易酸碱实验,孩子们看着试纸变换色彩,惊叹于土壤酸碱度对生命的微妙影响。土壤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每一次触摸都是与自然对话,每一份数据都是开启农业科学之门的钥匙。这场沉浸式探索,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土壤辨识技巧,更在心底播下了探索自然科学的种子。
第二期:践行绿色堆肥,守护地球家园
在“堆肥行动小卫士”主题活动中,环保理念与农耕实践碰撞出绿色火花。导师化身“生态魔法师”,将枯枝落叶、果皮菜叶、咖啡残渣化作“自然宝藏”。学生们围聚在堆肥旁,化身创意工匠,遵循“碳氮平衡”原则,将厨余垃圾与干草分层堆叠,如同搭建生态金字塔。他们定期翻动堆肥,观察微生物分解时腾起的热气,记录着温度、湿度的变化曲线。当看到原本杂乱的废弃物逐渐转化为黝黑肥沃的腐殖质,一名学生惊喜感叹:“原来垃圾会‘变形’!我要把家里的厨余都收集起来,让绿色环保从厨房延伸到田野。”这场变废为宝的实践,不仅教会学生循环利用的智慧,更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心。
第三期:规划种植蓝图,播种希望之光
“校园主粮种植规划师”活动中,同学们变身田间规划师,将课堂知识与农耕实践完美融合。他们手持卷尺穿梭田间,丈量土地的长宽;围坐在树荫下,绘制模拟作物布局;依据土壤检测报告,科学规划主粮的种植区域。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为“间作套种”的可行性激烈辩论,为作物间距的精确数值反复测算。种花生的小组,先用小铲子在田垄上挖出一个个浅坑,接着小心翼翼把饱满的花生种放入,再轻轻覆土、压实,动作虽稚嫩却透着认真。种玉米的也不闲着,挥锄挖坑、撒肥、放种,最后盖土铺草。大家边干边交流,汗水浸湿衣衫,却难掩眼中对丰收的期待。孩子们望着种好的田垄,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这是我们设计的‘粮食王国’,不久后这里一定会大丰收!”
第四期:守护作物成长,共筑丰收梦想
下午烈日当空,同学们蹲在玉米植株旁,仔细拔除杂草。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次弯腰都是对生命的呵护。此刻他们化身为“农场科学管养员”,扛起守护作物的重任。一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写道:“看着亲手种下的稻苗从嫩绿变得金黄,每一次弯腰除草、每一滴汗水都值得。原来粮食的生长,是生命与生命的深情对话。”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孩子们与作物共同成长,感受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第五期:丰收保卫战歌,花生满仓笑颜开
历经数月的精心呵护,“丰收保卫战”的号角终于吹响。花生地里,植株枝繁叶茂,地下果实饱满丰硕。同学们手持小铲,半跪在松软的泥土上,小心翼翼地挖掘,生怕弄断根茎。当一串串裹着泥土的花生破土而出时,田间爆发出阵阵欢呼。同学们兴奋地比拼着收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快看!这颗花生像个小葫芦!”“我的这株结了二十多个果!”这场丰收不仅是作物的成熟,更是孩子们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甜蜜果实。
五期春耕活动虽已画上句点,但同学们在田间躬耕的身影仍历历在目。他们用双手触摸土地的温度,用双眼见证生命的奇迹,用心灵领悟劳动的真谛。这不仅是自然与实践的生动课堂,更与螺岭“在生活中体验,在创造中发展”的育人理念深度交融,为同学们搭建起连接课堂与自然、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助力他们在真实劳动场景中实现自我价值与成长。
未来,螺岭教育集团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将持续深耕劳动教育品牌建设,深度挖掘春耕等劳动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有机整合,开发独具螺岭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同时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广阔天地中探索奋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撰稿:盛晓苏
图片:卓心怡、盛晓苏、薛楚尔、刘晓丹
审核:学生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