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深圳市教育局“每周半天计划”,推动新课标核心素养更好落地,2025年6月20日下午,在螺岭教育集团秘书长盛伟、课程开发团队成员肖江丹、滕净、李雨璇,以及班主任孙甜甜老师的共同带领下,螺岭四(23)班的同学们踏入了罗芳净化厂,揭开城市“水心脏”的神秘面纱。
第一站:讲座揭秘“水宝宝的净化之旅”
活动伊始,罗芳水质净化厂的专业工程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通过生动形象的“水宝宝净化之旅”动画,同学们系统了解了“污水从何而来,又去向何处”——日常生活中的洗漱、餐饮以及工业排放等都会产生污水,而净化厂通过物理沉淀、生物降解、膜过滤等多重工艺,最终将浑浊的污水变为清澈的净水。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提问,话题从“蓝藻治理”延伸到“核污水处理”。工程师耐心解答后,还现场演示了杂质沉降实验:当絮凝剂加入污水后,污泥很快凝聚成团并快速沉淀,这一神奇的变化让在场的同学们惊叹不已。
第二站:实地探访见证“科技净水”
带着对“污水变形记”的浓厚兴趣和尚未解答的疑问,同学们走进了罗芳水质净化厂的核心区域。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膜池旁近距离观察了“超滤膜”的工作过程。当了解到这种特殊材料能以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的0.1微米精度过滤杂质时,同学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在来到紫外线消毒渠后,工作人员提醒大家保持安全距离,并详细解释:“紫外线通过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来杀菌消毒,这种方式比传统的氯消毒更环保、更安全。”同学们一边认真记录设备运作细节,一边提出各种专业问题。
通过亲眼对比净化前后的水质差异——浑浊的污水变成清澈透明的净水,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科技为环境保护带来的强大支撑。
第三站:科学课堂升华节水意识
回到会议室后,李雨璇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学习了《珍惜水资源》这一课。通过分析水资源分布图表,同学们惊讶地发现:虽然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2.5%,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更是稀缺。当了解到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时,同学们自发地思考起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分享“家庭节水金点子”:有的建议用淘米水浇花实现水资源二次利用,有的提出缩短洗澡时间来节约用水。李老师则通过生动的数据对比,让同学们计算“每人每天少开10秒水龙头,一年能节省多少水量”,将这些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水库容量,真正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实践。
项目意义:从知识到行动的生态教育链
“污水变形记”实践项目成功将课堂延伸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这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是环保理念的播种。通过亲眼见证污水变清水的神奇过程,孩子们对“珍惜水资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相信这次特别的“半日课”经历,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环保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节水护水的小小践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本次活动也是深圳市“每周半天计划”项目——“污水变形记”课程开发实践的又一次积极探索和尝试。课程开发团队将持续关注环保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以期在更多孩子心中播撒下绿色的种子。
撰稿:李雨璇
图片:数学组
审核:盛伟、肖江丹、胡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