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螺岭教师团队深化技术赋能教学研究,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科研能力,5月27日下午,螺岭学校特邀教育技术学专家刘繁华教授团队,面向各学科教研组开展“基于学科实践的AIGC教育应用研究成果凝练”专题工作坊。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指导、案例研讨和一对一交流,为教师提供论文撰写、课题申报、教学案例开发等全方位的专业支持,着力提升教师学术研究水平,促进教研成果转化。
本次工作坊由课程发展中心副主任谭芳主持,她首先对各学科教研组的实践成果给予肯定,并指出了成果凝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感谢刘繁华教授团队入校指导,为成果转化注入专家智库动能。
首先,刘繁华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科实践成果转化》的讲座。首先,刘教授围绕《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的解读展开。他从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原则、应用场景、相关保障措施三大模块进行讲解,层层递进,并特别指明了指南对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指导。
随后刘教授揭示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科实践成果转化形式与方向,解构了成果凝练方法,从基础方法包括教学理论基础、文献检索与分析等进行了相关辅导,并集中对教学类课题研究思路和教学类论文撰写思路进行了宝贵的指导。
在案例展示环节,刘教授结合已结题的中小学教师课题实例,从选课题、报课题、做课题、写课题等四个阶段进行了完整的展示,强调了各阶段报告的撰写差异等。现场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指导,直观感受课题、论文等成果的提炼过程与方法。
紧接着,三位助教聚焦核心目标,对螺岭教师撰写的课例进行深入分析。经过筛选,她们选取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典型案例,以及一篇GAI赋能教师备课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不同学科与教学场景,兼具代表性和创新性。她们从研究方向入手,指导教师如何结合教学实际精准定位研究主题。接着阐述论文标题设计要点,强调其准确性和吸引力。重点讲解了论文研究方向的提取、标题设计和整体框架的搭建。这些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案例剖析,为在场教师提供了直观且极具可借鉴性的课例成果转化路径与规范。
活动最后,刘繁华教授团队和各学科教师团队进行了结对研讨,一对一研讨将本次工作坊的氛围推向高潮。螺岭教师们抓住宝贵机会,纷纷提出自身在转化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惑和操作难题,包括标题关键词的拟定、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过程的实际操作细节等方面。专家团队都耐心细致地予以解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优化建议。
这种面对面、点对点的深度交流,有效扫清了螺岭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中的障碍,极大提升了成果转化的实操能力。此次教研活动,为螺岭教师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提升教师在学科实践成果凝练方面的专业能力,为成果的进一步提炼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卓心怡
撰稿:课程发展中心
审核:课程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