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在红桂小学成功举办以“墨海研行十载棹,星槎索隐九霄航”为主题的第十届罗湖区美术学科项目式艺术实践活动,汇聚了全区24所学校的艺术精华。深圳市红桂中学师生的项目式学习案例《文刻新风:黑白木刻的回响》经过三轮九稿的深度优化,最终在项目汇报和答辩环节,赢得了专家评委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在罗湖区美术教研员王婧老师、红桂中学潘星宇、曾翔老师的专业引领下,红桂中学七年级的陈樊、欧阳文玥、龙佶炎、卢泽凯、方歆睿、吴海滢六位学生自主发起,以“黑白木刻溯源行动”为起点,通过四个维度的路径,实现了从观看到创造、从技艺到哲思的认知跃迁。学生们以“鲁迅木刻讲习会”为历史锚点,通过收集民国版画史料,提炼出黑白木刻的美学密码。在剧本创作中,他们融入了“传统技艺存续困境”和“数字时代艺术价值”等思辨议题,最终打磨出了一部兼具历史深度和青春活力的原创剧本。本项目以沉浸式舞台剧《文刻新风:黑白木刻的回响》呈现,通过木刻投影、刀痕音效等跨媒介手法,观众在短短8分钟内感受到了版画史的百年激荡。红桂中学党总支詹云南书记在项目汇报现场给同学们加油打气,并勉励学生们继续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和创新。
在现场答辩环节,教育部国家艺术标准核心组成员李力加教授现场询问我校学子:“AI生成时代,木刻版画是否有意义?”面对评审专家组的深度质询,红桂学子展现出了对黑白木刻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们指出,木刻背后承载的是文化传承和新文化运动的红色基因,即便在AI时代,这种传统艺术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答辩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卓越的综合素养,逻辑论证环环相扣,临场应答从容自若,语言表达精准凝练。这一优异表现的取得,源于学生个人在王婧老师的《最可爱的人》专题课程中培养的深度学习能力,更得益于王婧老师系统化的项目式学习训练体系。评委专家老师们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答辩环节中与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优化“五育融合”课程机制,推动美育扎根学生成长沃土,红桂中学一直在路上。下一步,红桂中学继续深化国家课程与项目式学习的衔接,为培养更多具有审美特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子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