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兼顾着文化传承、国民教育、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实践。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以第二十届语言文化节为契机,别出心裁地在各年级引入非遗文化手作体验课程,赋能新课堂,点亮传统文化赓续之灯。
此次非遗手作体验课甄选了非遗漆扇、非遗扎染、非遗景泰蓝三个项目,通过讲述非遗历史、传授非遗技术、传导非遗魅力等多元化方式,深入挖掘非遗的深层次文化价值和美育精神,让学生在体验课中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脉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扎“染”春秋·妙“布”可言
“哇!这个像蓝天白云”“呀!这像3个甜甜圈”“啊!这像一片小竹林”……把捆扎的扎染作品打开的瞬间,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将非遗扎染课程推向了高潮。
12月4日-5日,学校邀请非遗技艺讲师为二部一年级和一部四年级的同学带来一场“非遗扎染”体验课。同学们用心学习着不同难度的扎染技巧,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们化身小小艺术家,从捆扎到浸水、从浸染料到固色……靛蓝的染料、洁白的织物与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看着一张张洁白的手帕,经由自己的双手,呈现出形态各异、独一无二的绚丽纹理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惊喜与自豪,兴奋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成果,真是妙“布”可言。
“漆”彩纷呈·至“扇”至
12月6日,“非遗漆扇手作体验课”如期而至。二部二年级和一部三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以最近的文化热点“李子染制作的雕漆隐花衣柜”为切入点,从大漆的魅力、历史起源、工艺发展以及漆扇的工艺流程、制作要点等多个维度深入了解“漆扇”这一非遗技艺。
以漆为墨、以扇作画,一半匠心独运、一半漆彩天成。一进一出,色彩流动的瞬间,奇妙花纹就出现在了扇面上,引得同学们惊呼不已,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到无尽的快乐和惊喜。此次漆扇体验课上,同学们不仅创作出深感惊艳的漆扇作品,更深刻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博大精深。
一“点”出彩·“蓝”韵生辉
12月10日,五年级同学参与了“景泰蓝之‘点蓝’”课程。老师在课程中把非遗景泰蓝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蝴蝶相结合,带领五年级的同学领略皇家景泰蓝的雍容华贵,感受景泰蓝命运的几经沉浮,欣赏景泰蓝的巅峰工艺,并亲手制作一枚点蓝蝴蝶胸针。在制作过程中,鲁老师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独特风格以及时代风貌。
历时一周,五场非遗文化手作课程圆满结束,这些精彩的活动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有效地促进了非遗文化的生动传承。
这一活动不仅为螺岭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节增添了许多趣味与深度,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其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文/课程发展中心
审稿/邓莉韦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