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教育信息化“双区”建设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积极投身其中并成果斐然。2024年12月12日上午,螺岭作为“双区”实验校,以在线展演的形式参与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双区”建设成果博览会。
此次在线分享由学校分管教学的黄小梅副校长、分管教育信息化与技术赋能的课程发展中心副主任谭芳以及在AI实践应用中表现卓越的胡启文老师和彭曼婷老师共同参与,他们全方位展示了螺岭在基于AI教学方面的探索与收获,彰显螺岭在这一重要教育变革进程中的独特风采与显著成效。
首先是黄小梅副校长从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上进行分享,黄副校长表示,在智慧教育探索中,学校积极进行硬件改造、甄选平台,以构建内外协同共同体的方式促进数字化发展。对外构建“技术-课程-社会”外部协同,对内形成“1+1+N”共同体模式,依托校内平台开展教学实践。同时,将人工智能融入课程教学与教研,明确了智能研训路径并助力各学科AI课程探索。借数智技术革新教学与管理,在信息化的道路上,我校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也在数智环境中茁壮成长,众多获奖成果彰显了螺岭智慧教育的实践成效。
学校课程发展中心副主任谭芳则分享了主题为《基于GenAI的PBL教学实践——以近视防控项目为例》讲座,谭主任从课程设计的背景、理论依据、实践过程和未来展望四个维度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近视防控项目学习。她首先分析了项目式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阐述了传统项目式学习的困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三个维度设计了基于GenAI的PBL教学模式。她还展示了整个项目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场景和效果。该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也提升了师生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解决课程设计和项目式学习等问题。
在接下来环节中,我校胡启文老师与彭曼婷老师展示了精彩的数字赋能课堂的具体实践。胡启文老师围绕《创编探险故事—基于GAI应用下的交互式习作教学》,融合“ClassIn”平台与“通义千问”,通过多元化课程设计,利用数字教学平台优势增进交流互动,借助AI功能助力学生剖析故事结构,突破教学时空限制,以任务导向激发学生多种思维。彭曼婷老师则在《“数智”教材做桥梁,让思政课“活”“灵”活现》案例分享中,探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入思政教育,提出“数智”教材三部曲,将抽象文本具象化,让课本人物“活”起来,同时倡导思政教师利用大模型创新教学,构建智能化教与学过程。
在活动的最后,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曹晓明教授对螺岭的AI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在线点评,曹教授首先肯定了螺岭是一所伴随特区成长的优质学校,并且今天大家的分享清晰地展示了螺岭是如何拥抱人工智能、进行赋能教学改革的。曹教授进一步指出,螺岭的分享围绕三个关键词,即“AI”、“数智赋能”、“课程创新”,学校站在课程改革的视角进行融入AI的探索和尝试,这一点也体现了学校在信息化“双区”建设中的清晰定位。借助“数智赋能”的新翅膀,相信螺岭教育未来一定能够走的更高更远。
此次在线成果博览活动,充分展现了螺岭在教育信息化“双区”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优异成绩。从领导的高瞻远瞩到教师的创新实践,无论是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还是数智技术在多学科的深度应用,皆彰显了我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实力。未来,我校将继续砥砺前行,为教育信息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培育适应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图\文:信息组
审核: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