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教育的浪潮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交流尤为重要。2024年10月30日,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与洛阳中成外国语学校共同携手开展一系列教育交流活动,就人工智能在教学实践的赋能上进行深入合作与交流。洛阳中成外国语学校领导代表、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副校长黄小梅、行政服务中心主任王怀君、课程发展中心副主任谭芳以及三位螺岭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行政服务中心王怀君主任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新生活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成果。他阐述了学校以“志存高远、海纳百川”为校训,通过“1+N”课程体系和“五大行动”推动教育创新。王主任还详细讲解了学校的治理模式改革、教师发展计划以及家校社协同机制,展望了学校未来的教育方向,并与参会者进行了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程中心副主任谭芳从背景与概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实践案例分享了螺岭学校在AI+新生活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会人员不仅了解了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还明确了如何高效通过提示词与AI交流,知晓了人工智能在备课、课中和课后应用的场景,同时,谭主任还从人工智能赋能螺岭学校新生活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出发,展示学校通过内外协同模式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机制、创新AI+学科/跨学科教学或课程开发的教研模式与内容设计,以及AI+课程设计和实践经验方面的成果。
信息科组邱艳珍老师从课程目标及依据、AIGC智辅教学、课程实施、后续研究四个方面分享了信息科组在GAI赋能PBL课程实践案例:基于AIGC的PBL课程实践--以“近视防控项目”为例。针对传统PBL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复杂性高、资源调配难等问题,邱老师介绍了信息科组的AIGC技术的应用方案,即构建“师-AIGC-生”的教学模式,以此来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加强人机交互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邱老师以“近视防控”项目为例,详细说明了从项目确定、计划制定到活动探究、作品制作直至成果交流的整个过程。她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通过问卷星调查了解了学生的生活习惯,还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向AIGC提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参与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展示。最后,邱老师总结了此次项目实践的成效,包括学生在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字素养方面的显著提升,同时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她还展望了科组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可以进一步开发与时俱进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将成功的课程开发和实践经验推广出去,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刘妙灵老师展现了在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在AI与作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她指出,通过智能批改系统,学生的作文能够迅速获得即时反馈与个性化建议,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基本问题,明确修改方向。在使用过程中,智能批改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紧密结合,人机协同共同构建了“即时化反馈”、“可视化进步”、“个性化学习”及“自能化提升”的阶梯式进步体系。这不仅优化了作文评改的流程,更是在语言运用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言语发展。
道德与法治科组彭曼婷老师在《基于GenAI的道法教学实践》讲座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道法教学中的应用。她从政策出发,又落到教学实处,介绍了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如何将AI技术融入教学,包括实时可视化、互动化手段,以及培养学生的AI创作技术能力。彭老师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分享,探讨了教学方法创新和应用效果评估,并讨论了GenAI技术在提升教学效率和个性化辅导中的潜力。她的讲座不仅展示了GenAI赋能下的课堂教学,还在AI赋能下双师课堂模式、GenAI生成的作品伦理边界问题、课堂信息技术使用的效率问题上展开讨论,为数字教学的探索方向提出新思路。
此次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与洛阳中成外国语学校之间的合作,还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学习体验的提升。未来,两校将携手,共同探索更多AI赋能教育的新模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在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教育创新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数字素养的未来人才。同时,这样的跨校交流也为教育界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平台,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理念的碰撞,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课程中心
撰稿:彭曼婷
审核:课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