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望学校“金秋种植”研学实践项目《一颗种子的生命之旅》持续开展,深入探索生态课程的设计与实施。10月25、26日,四年级学生的研学进入了新阶段,同学们开始逐步深入种子生长的奥秘,并体验亲手播种,把课本知识带进田野。
种子萌芽小探究
25日下午,同学们通过共读绘本《种子,如此酣睡》及相关资料,认真探究了种子的生长环境。在生物老师邹国钦的指导下,同学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学习单子叶种子和双子叶种子的异同。同时,根据任务单探究种子发芽和成长所需的关键要素:适宜的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条件等。通过阅读绘本、课堂学习,同学们慢慢走进了植物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认识到环境因素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性。
同学们通过阅读和总结课堂笔记,绘制了思维导图,将种子生长的科学知识以直观又颇具创造性的方式展现出来。
动手播种显实力
26日上午,带着对种子生长条件的认识,同学们实地来到翠湖文体公园,动手开垄和播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体验了种植的乐趣和挑战。同学们根据玉米和花生的生长特点,在指导老师张苏强的带领下,讨论并确定了适宜的种植深度、间距和种植时间。
同学们分为“传统”组和“造型”组,从清理石头和板结土壤开始,卖力开垦,分别形成了传统的条形垄和太阳花型的造型垄。
一条条整齐的条形垄,不仅有助于种子的均匀分布,也便于日后的管理和收割。张老师告诉同学们,要根据自身手臂长度确定垄的宽度,并根据种子的生长特性来决定播种的深度和间距,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和营养。
另一边,同学们发挥创意,将耕地设计成太阳花的形状,小组成员们围在老师身边,讨论如何在不规则的图形中均匀分布种子,本来略显枯燥的体力劳动一下变得有趣了。
孩子们认真学习了如何使用农具,接着小心翼翼地将花生种子和玉米苗放置在泥土中,确保它们得到适当的覆盖和保护。这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对农业劳作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生态课程并非仅仅以生态知识为内容的课程,它更是追求学生在自然的过程中“成长”“成人”。同学们在学习课本知识后,走到田间地头,既是种植劳动,更是生命教育和科学探究的旅程。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大望学校将继续优化生态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强化校家社合作,推进劳动教育改革,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全面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