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汕尾市中小学首席技术官信息化领导力,深化智慧学校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深圳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强大实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推动汕尾市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5月23日至24日,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迎来了汕尾市教育系统的11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共同踏上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旅程。
在两天紧凑而充实的智慧之旅中,11位跟岗学习教师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包括参观校园、聆听专题讲座,以及实地教学观摩,深入感受了我校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硕果。
23日上午,蒋楠榕老师聚焦于“1+1”室内体育课的创新实践,介绍本人如何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应对体育师资短缺与每日体育课政策带来的挑战:通过非体育教师与专业体育教师搭档的“1+1”模式,结合智能技术,解决了雨天室内体育教学难题。此外,蒋老师以“技术赋能体育课堂: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为主题,展示了现代科技如何在增强体育教学互动性和实效性上发挥独特作用。
郭域老师则为我们揭示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奥秘,他强调了信息科技教育的基石地位,并分享了团队建设的丰硕成果。通过《机器学习初体验》课程实例的观摩,我们看到了如何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Mind+等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彭曼婷老师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分享,也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如何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在彭老师的《技术赋能下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分享》讲座中,她回顾了三次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探索:先是利用ClassIn平台进行数字化学情分析,创新小组合作与资源集成;继而运用AI让学生创作,对比余村治理成效;借助AI对话塞罕坝建设者,深化情感联结与价值认同。最后,她反思提到技术应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避免形式主义。
23日下午,邱艳珍老师进行了人工智能课程案例《揭开人脸的秘密--人脸识别技术》分享,详尽介绍了该课程如何通过人脸识别初体验、识别原理细探究、识别技术应用多、识别应用再思考四个教学环节,生动有趣地让学生理解了人脸识别技术的过程、应用和影响,并且通过体验法、情境创设法、类比法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紧接着,课程中心副主任谭芳从螺岭新生活教育课程的架构谈起,细致阐述了学校采纳技术增强教育的路径,她精心列举了多项具体的赋能措施,并着重指出,学科研究是课程发展的核心引擎,而技术的融入则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关键催化剂。谭主任进一步细化了她的观点,从整合AI于单一学科课程、促进AI驱动的跨学科课程融合,以及AI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应用这三个层面,详细解读了螺岭如何利用AI全面赋能新生活教育的实践方案。
24日,陈罡奕老师的“源码编辑器-打砖块”课程,引导学生在自主研发的平台上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面对学习难点,陈老师采取了启发式问答策略,鼓励学生间相互解答,实现知识的互助传递与难点突破。课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得到了多维度评价,其作品被悉数收集至平台,同学们积极参与互评。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天下午,学校副校长李黎的《小学美育大课堂创作与展览》讲座,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有效美术教学的策略。在语文、数学、体育学科交流座谈,庞增南、齐小谊等与跟岗老师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见解。
此次研修活动,不仅是对汕尾市教育信息技术领导力的一次显著提升,更是深圳与汕尾两地教育工作者互学互助、共同发展的桥梁。我们深信,通过这种深度合作与经验共享,汕尾教育的未来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一同书写智慧教育的新篇章。
撰稿:邱艳珍
图片:孙静
审稿:潘莹倩、吴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