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人交往是人生中的重要课题,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我们要怎么办?保护“少年的你”这些我们都要了解!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之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主要发生在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个针对校园欺凌全国性的调查数据,参照国外的调查数据:85%的女孩和80%的男孩报告在学校受到过至少一次的欺凌,10%-15%的学生曾经欺凌过他人。2021年,日本一年就有两万多件校园欺凌事件。
二、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行为
(一)表现形式
1、语言欺凌。语言欺凌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打架斗殴、抢东西、强索钱财、毁坏物品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欺凌现象中最为普遍。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对施暴者可能导致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欺凌。心理欺凌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欺凌行为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2、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3、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4、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5、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6、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7、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8、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集体抵制某一件事)或排挤受害者。
9、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0、画侮辱画。
三、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欺凌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与同学友和善相处。“有矛盾,不冲动,多尊重,多谅解。”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尽量不要激化,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2、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不招摇、不漏财、不独行。”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3、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少接触,有苗头,及时避。”
(二)应对欺凌,临危不乱
1、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2、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三)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沉默羔羊”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四)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1、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2、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3、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4、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5、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基本方法:(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6)心明眼亮,记牢特点。(7)堂堂正正,不贪不占。(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说,作为学生一旦遇到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应该知道如何预防、处置。
当校园欺凌(暴力)发生时,我们在强调保护受害学生的同时,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如何处理和对待施害学生,才是杜绝校园欺凌(暴力)再次发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四、学校应如何处理校园欺凌
(一)引导施害者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停止不良行为。
(二)引导施害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注重施害者、受害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除必要的惩戒之外,适时的心理辅导必不可少。
(五)多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
(六)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往往是我们立足社会,获得人生成功的关键。
(七)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