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程方案指出,在学科类课程标准中应“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我们自觉探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而又稳妥的课程策略。
为了紧跟学科融合的步伐,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提高育人质量,4月11日,深圳市小学英语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于新课标的跨学科教研活动在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一部举行。该活动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共同承办,深圳市王莉名师工作室协办。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英语教研员王琳珊老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英语教研员郑民军老师,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质量监测中心主任陈静勉,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王莉老师,螺岭教育集团总校长、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书记薛端斌,以及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副校长黄振虹。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罗湖区教研中心组成员、罗湖区名师工作室成员、罗湖区3-4年级英语教师、罗湖区青英工作坊教师,以及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英语老师到场参会,其他区老师观看线上直播。
本次教研活动设六个环节,分别是螺岭E+多维融合课程体系简介、E+多维跨学科课例团队说课、E+多维跨学科课例展示、基于课堂观察的多维度评课、王琳珊老师专题讲座以及郑民军老师和薛端斌书记的活动总结。
活动伊始,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课程发展中心主任黄小梅简要介绍了螺岭英语课程体系的发展历程及E+多维课程体系的开发、诊断与完善经过,并对课程开发的未来提出展望。
接着,来自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四位老师薛涣涣、刘闻睿、陈阳、唐乐霖,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本次课例进行了团队说课。说课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研讨背景、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试讲与改进以及设计创意。四位老师采用访谈的方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了本堂课的设计及意图。
在课例展示环节,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英语科组长谢丹呈现了一节戏剧研讨课-----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MagicMusic。课堂中,教师关注了戏剧课堂与日常课堂的不同,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的不同,协同自身的戏剧素养能力进行表演尝试;同时,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疑、追问等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在了本节课的主旨内涵,明晰了在人际交往中应诚实守信。现场听课教师被整节课真实的互动及有趣的学生表现所吸引。
紧接着,深圳市王莉名师工作室成员暨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英语科组长陈莉莉老师主持了基于课堂观察的多维度评课。深圳市王莉名师工作室五名成员——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课程发展中心副主任潘莹倩、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名师冯应秀、深圳市碧波小学名师徐楠、深圳市淘金山小学课程发展中心主任郝丽春及深圳市锦田小学课程发展中心副主任张俊晖分别就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活动设计与实施、课堂组织与互动、资源与板书运用与作业设计与布置五个维度进行评课。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英语教研员王琳珊老师进行了题为《超越学科的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题讲座。王老师认为要实现跨学科学习,不仅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征,更要体现“综合育人”的原则。在讲座过程中,王老师也对本次课例进行简要点评。她高度评价本课例,认为这堂课是超越学科的教学设计的一次实践,体现了罗湖区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度理解及螺岭的大课程体系观。
最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英语教研员郑民军老师和螺岭教育集团总校长、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书记薛端斌进行总结发言。郑民军老师分别以多维融合、教育戏剧、数据、教师成长与超越学科这五个关键词对此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概括,同时鼓励有特色的学校可以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创编校本课程,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他也对教师个人成长提出殷殷关切,提醒青年教师们把握工作的前十年,认真学习,内化知识与技能。学校书记薛端斌对螺岭英语团队的教研方式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同时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出有想象力、创造力,能适应未来的人。
学无止境,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坚信在各位专家和名师的引领下,英语教师们能够更加深入思考跨学科教学的意义,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践行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
照片:卓心怡
撰稿:郑思敏
审稿:潘莹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