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罗湖区“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双区’”和罗湖“智慧教育创新区”建设,推进数字化“思乐课堂”课题研究和实践。11月24日上午,罗湖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第二期观摩交流活动在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过渡校区举办。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兼教育学院院长曹晓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罗湖区教学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穆传慧、罗湖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李阳、罗湖教育科学研究院宗艳老师、深圳市螺岭教育集团总校长薛端斌出席活动。活动全程线上直播,陆丰市、汕头市的校本研修结对学校和螺岭教育集团骨干教师全程线上参与。
活动在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齐小谊副主任与五(12)班学生精彩的数学课例《组合图形的面积》拉开序幕。齐老师依托希沃平台,设计了符合学生需求的丰富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初探、课中互享深习,同时灵活恰当融合信息技术,创造线上线下混合课堂学习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合作交流、对话思辨,精彩的发言让现场的掌声频频响起。课后齐主任从信息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解读说课。
课后,罗湖区小学数学教研员穆传慧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专业点评。他以《学习发生了,教就成功了》为题,用7个“一”作总结。即一节数字绽放的课堂,一节思乐审辩式的课堂,一节学为中心的课堂,一节深度对话的课堂,一节有挑战性的课堂,一节教学评一致的课堂,一节真实、细腻、高效的课堂。
接着,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李黎副校长进行了题为《融合创新、技术赋能新生活教育》的“双区”实验校中期总结。李副校长从“学校概况、模式形成、模式实践、模式支撑、主要成绩、努力方向”六大方面进行了汇报。重点分享了螺岭新生活教育“3+3”信息融合课堂模式,即依托于六大基础支撑,以学生“展示实践、合作探究、沉浸学习”的学生核心三环节和“增值评价、问题引导、情境设置”的教师核心三环节为枝干,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生长繁茂的模式结构。
顾小清教授和曹晓明院长两位专家分别发言。他们认为,学校能利用信息化聚焦新型教与学模式,打造全场景的数据生态,这在市教育信息化“双区”实验校工作、信息工程2.0项目,建设智慧校园等工作中成效显著,充分肯定了学校融合信息技术,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螺岭新生活教育“3+3”信息融合课堂模式,并提出了几点期望,一是希望学校能扎根学校特色,进一步将生活教育与核心素养相结合;二是课堂抓住问题导向,紧扣数字化转型,重视增值评价;三是期望学校在突出典式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体集团的发展,并做好辐射推广。
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李阳在讲话中提到,他认为学校在如此大规模下,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数据生态,实现跨校区管理实属不易。肯定了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成果,并对学校螺岭新生活教育“3+3”信息融合课堂模式进行了深入解读与信息化梳理。
最后,螺岭教育集团总校长薛端斌致辞。他以“幸福”为主题,感谢了各位专家们的专业指导,感谢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给予的展示机会。他表示,在今天课堂中看到了大写的孩子,大写的老师和大写的螺岭。他指出,螺岭作为教育集团,有其使命与担当,应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他希望螺岭能继续打造信息技术融合的课堂,从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角度,结合新课标的变化、新生活教育课程建设,并进一步围绕共同体力量做好课堂研究。
只要迈步,路就在脚下延伸,只要扬帆,风就从八方迎来,螺岭未来定将继续努力,共创新生活教育课堂新样态!
文:齐小谊、杨超颖
图:信息组
审核: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