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贯彻罗湖教育高质量发展“1-4-10-4”战略中“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9月15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礼文学校在集团的支持下举行“基于校本实践的教师社会与情感能力培训”。集团总校长顾问、礼文学校教育总监钱希有,党支部书记、校长彭宏,党支部专职副书记许诺,学生成长中心各项工作负责人,全体心理教师、三年级七年级班主任齐聚一堂,沉浸式参与培训,为学生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1.专家领航:解码社会情感能力的育人价值
本次培训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陈纯博士主讲。陈博士深耕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情感能力干预等领域,其专业视角为培训提供了前沿且实用的学术支撑。
培训伊始,陈博士提出核心命题:“哪些学生更容易拥有成功幸福的人生?”并从“事业共荣、财务自由、身心健康、社会责任、多元兴趣、终身学习、人际关系、家庭和谐”八个维度,阐释了社会情感能力(SEL)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课堂互动的“润滑剂”,更是学生幸福人生的“基石”。
2.深度赋能:从理论到实践的SEL成长路径
陈博士以“情感工具箱”为喻,生动解读心理问题的本质:“青少年的负面行为和情绪,可能只是‘情感工具箱’里的工具不足,教育者的使命是帮他们填补工具、学会自助。”这一视角让教师们对学生行为有了更包容、更专业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培训明确了能力提升的实践方向,使教师们弄清成长路径——理解社会情感能力的内涵与育人价值,掌握“脑科学+正念”在教学中的应用逻辑,明确项目责任分工并学会自我身心调适技巧。
而这一过程背后,也是家校社协同的长远布局:项目以“全人教育”为理念,短期开发契合礼文学校特色的“家校社协同”SEL课程体系,长期打造示范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并逐步推广,最终既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课堂互动效果,又助力学生培养坚韧品质、沟通能力与责任意识,为其终身幸福奠基。
3.行动支撑:课题组全方位保障教学实践
为确保培训成果落地,课题组构建了“两阶段培训+教学支持协作”的立体支持体系。包括,阶段化培训:第一阶段聚焦SEL专题讲解与单元共读;第二阶段侧重教师观点分享与教学设计交流。常态化协作:鼓励年级组、备课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组提供专业反馈,并将整理教师实践经验,助力成果辐射。
4.成长回响:礼文教师的收获与展望
参与培训的教师们纷纷表示,本次学习不仅系统厘清了社会情感能力的育人逻辑,更掌握了可直接用于课堂与师生互动的实用技巧。“原来学生的‘小情绪’可以用‘情感工具箱’的思路来引导,这对班主任工作太有启发了!”一位七年级班主任说道。
未来,礼文学校将以本次培训为起点,持续深耕社会情感能力教育,在课堂实践中打磨SEL课程,在家校社协同中探索育人新范式,让“全人成长”的种子在礼文校园蓬勃生长。
5.专家团队介绍
陈纯博士,拥有美国学校心理学家从业资质(NCSP)、国内注册系统心理师资质,深耕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情感能力干预等领域,还荣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青年科研奖、深圳“鹏程孔雀计划”C类人才等荣誉,其专业视角为培训带来了前沿且实用的学术支撑。
潘珏博士,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项目讲师、“鹏程孔雀计划”C类人才,毕业于香港教育大学心理学系并完成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训练,长期致力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擅长亲子关系促进、儿童与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管理等领域,为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实践经验。
陈宇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应用心理学在读博士生,拥有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曾在深圳宝安中学(高中部)、宝安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深圳市康宁医院实习,个体咨询时长超185小时,研究方向涵盖学校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领域,为培训带来了贴近校园一线的实践视角。
顾天意,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UCL)教育心理学专业,目前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培训注入了国际视野与学术深度。
祝宁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应用心理学博士在读,拥有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临床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曾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临床心理学,是美国纽约州持证心理咨询师,同时担任硕士生导师。
(文字:黄炳峄;图片:黄薇;初审:许诺;终审: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