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每周半天计划”,深圳市怡景小学于7月3日组织学生走进“智能车路协同科普基地”,开展“未来交通工程师养成”实践课。
活动采用“参观-闯关-设计”沉浸式学习。学生们分组探秘激光雷达、行人感知系统等设备,面对智能信号灯沙盘踊跃提问:“感应装置如何识别行人?”更有学生畅想未来信号灯变全息投屏,积极思考者获颁“探索先锋”徽章。
在闯关环节,学生们穿梭打卡点,协作解答交通问题。有小组迅速总结设备如同“眼睛”和“大脑”协同运作。
方案设计聚焦实际问题:优化斑马线安全、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小组集思广益,提出应用语音提示桩、构想智能停车系统。汇报亮点纷呈:有建议校园周边设潮汐车道加装激光雷达;有模拟“云平台”用大数据优化通行。经评委质询,一个创意与可行性兼备的方案胜出,其团队荣获“首席未来交通工程师”称号。
随着颁奖环节的结束,这场历时3个课时的实践活动落下帷幕。学生们带着任务手册与荣誉登上返程校车,手册记录的不仅是方案成果,更是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创造”的成长轨迹。
活动通过真实场景让学生领悟科技价值,践行“做中学”。带队陈竞维老师表示,当学生亲手触摸原理、热烈讨论方案时,“教育的种子已在实践中生根”。学校将继续深化“走出教室、链接社会”的实践课程。
文:陈竞维
图:黄薇
审核:课程发展中心、行政事务中心
新闻审核人:李国波
分享(包括微信):
本新闻图片集:
新闻搜索[可按学校搜索]: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