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布心中学致美家长学校第十三课《跨越百年的“奔跑者”对话—从<骆驼祥子>看劳动者的生存与尊严》亲子共读活动在学校南书房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佘安怡老师组织,家长邓松英主持,家长刘秀丽担任主讲人。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先生的长篇力作,小说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平城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深刻展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在《骆驼祥子》之我见环节中,大家通过“一段感悟、一个情节、一句经典或一个背景故事”,踊跃分享各自对这部作品的解读,由此引出本次课堂的主题探讨。
祥子本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什么被称为“骆驼祥子”?刘秀丽从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刻阐释:从象征意义维度看,“骆驼”体现了祥子善良言寡、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从生存隐喻维度分析,这一称谓揭示了底层劳动者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从身份标签维度解读,“骆驼祥子”的绰号已暗示他被物化为有生命的运输工具,如骆驼般被压榨的命运。在极端生存压力下,祥子虽展现出惊人的忍耐力,但接二连三的打击—爱车被夺、积蓄被骗、爱人离世……最终使这个曾经满怀希望的年轻人走向精神崩溃,完成了从执着追梦到彻底绝望的悲剧性转变。
在当代社会中,“祥子式”的生存困境依然若隐若现。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职场中的偏见与歧视,许多普通人依然保持着内心的良善与理想。他们或许像祥子一样身处逆境,却始终怀揣希望,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执着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这种在困境中坚守尊严、在挫折中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正是对“骆驼祥子”现代意义的生动诠释。
“努力就会成功吗?”“环境和选择比个人努力更重要?”--刘秀丽以这两个直击心灵的人生之问开启了课堂讨论,引导大家展开了一场关于命运与奋斗的深度思辨。回溯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黑暗的旧社会以制度性的暴力摧残着人性,祥子们用血汗浇灌的希望,总被现实无情碾碎。而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在庆幸摆脱了那种制度性压迫的同时,是否也应当思考: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我们该如何平衡个人奋斗与环境机遇的关系?又该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的人生价值?
关于这一命题的思考,绝非止步于这一堂课,它将成为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重要课题,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激发新的体悟与洞见。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布心中学致美家长学校于2024年1月11日正式成立。“致美”二字典出《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意旨通过努力达到美的境界。在学校精心组织、家长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致美家长学校将继续始终秉持“致美”理念,聚焦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与发展,推动家校协同育人。
布心中学通讯小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