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学校通过系统化培训,助力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从课程设计、互动方式到评价体系,探索AI与教育场景的创新结合,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造力培养注入新动能。
在近期举办的“AI进课堂”教学竞赛中,北斗小学青年教师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的创新成果:
诗词教学:实现穿越古今对话
语文教师马英杰在诗词教学中创新引入AI技术,带领学生以现代科技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在讲解苏轼诗词时,她指导学生利用“豆包”平台创建苏轼智能体,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与这位千古文豪“穿越时空”畅谈,生动还原其豪放词风与人生哲思,让课堂充满趣味与深度。
此外,马老师还设计了寒假AI创意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运用“即梦”等软件,将诗词学习融入生活。学生们自主生成诗人作品讲解视频、创作融合诗词元素的拜年海报和二十四节气明信片,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织中深化理解。这一系列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与数字化素养,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AI时代的全新生命力,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创新范本。
语文与信息科技融合:精准纠错,互动增效
周洁老师执教《修改文章中的错误》一课时,引入AI助手“豆包”。学生通过语音提问“豆包,请分析文章中的语法问题”,AI即时调取语言数据库,以图文动画解析错误类型及修改逻辑,将抽象知识可视化。课堂中惊叹声不断,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显著提升。
科学探究:AI破解“破茧成蛾”之谜
面对学生“蚕蛾如何突破坚硬蚕茧”的疑问,罗景文老师巧妙运用手机与智能教学平台联动,引导学生自主向“豆包”提问。AI从生物学角度解析蚕蛾分泌溶茧酶的生理机制,并通过3D模型动态演示破茧过程,让科学原理跃然屏上。
英语情境模拟:AI对话练就“双语小医生”
丘婉晴老师在《SeeingaDoctor》课程中,借助AI创设虚拟医患对话场景。学生需用英语描述症状并与“AI医生”互动问诊,系统实时评估语音准确性并反馈改进建议。沉浸式口语训练既强化语言应用能力,又激发跨学科思维。
数学竞技:代码生成游戏,玩转数理逻辑
数学科组教师利用DeepSeek算法自动生成双人口算题代码,并转化为HTML互动游戏。学生在智能屏幕上限时抢答,系统即时统计正确率与用时排名。紧张刺激的竞技模式让计算训练充满趣味,课堂效率提升显著。
构建AI教育生态,赋能师生双向成长
北斗小学以“技术+教育”双轮驱动,持续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组建跨学科教师研修团队,开发校本化AI课程资源库;开设人工智能+项目式实践课程,引导师生从技术使用者进阶为创新者。
文字:黄培辉
图片:北斗小学通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