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明月,人间九月。
9月26日,罗湖区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研讨活动在深圳市罗湖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礼文学校隆重举行。活动囊括课堂观摩、互动辩课和专题讲座,给与会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罗湖区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穆传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学科导师、特级教师杨新梅,罗湖区近160名一年级数学教师与其他年级教师代表,以及港中大(深圳)基础教育集团附属学校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出席了活动。
现场课例由港中大(深圳)附属礼文学校廖翠莹老师和附属知新学校梅曼琳老师,分别执教。
廖翠莹老师执教的《快乐的午餐》,以“故事情境+问题链”的方式展开教学。“小松鼠兄弟”作为故事主人公贯穿整堂课,富有童趣的情境牢牢地抓住了每一个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在“快乐的午餐是否能够完美地开展”“它们的餐具够吗”这两个问题的统领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画一画”等探究活动,老师带领孩子们深刻理解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符号意识、数量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走进了孩子们的脑海中。
梅曼琳老师执教的《介绍我的教室》,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她的这堂课以活动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鲜活的生活场景传递了数学的智慧。她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教室,引出“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接着顺势开展“介绍教室”“介绍自己”“介绍餐厅”“整理书房”小组活动,使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方位概念。
互动辩课环节,现场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很多老师都感慨道,本次课堂观摩活动令自己深受启发,受益良多。港中大(深圳)附属彩田学校刁立惠老师就这两节课,提出了关于“任务驱动”“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考。礼文学校学生成长中心主任石献从2022版新课标出发,用“童话的诗篇”“数感的步伐”“符号的旋律”“兴趣的意境”“生活的韵律”“观察的空间”等关键词给这两堂课作了高度评价。
区小学数学教研员穆传慧老师给大家作了专题讲座——《走进新教材:备教学评一体化》。首先,他从教材、课标、课堂等多个维度对这两堂课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执教老师和孩子们的表现。接着,他分享了对于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深刻思考,提出“备教学评一体化”的主张。“备教学评一体化”首先要关注“一标两情三版本”。“一标”即课程标准,“两情”即学情、教情,三版本是“三为多与聚焦三”,希望各位老师重点关注“苏北人”——苏教版、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材与教师用书。其次,“备教学评一体化”要充分关注“学教关系”,做到“少教之教”“爱学之学”。最后,“备教学评一体化”要落实“六维评价”。要在“此岸”观察“学生在哪里”,从“彼岸”想想“学生到哪里”,于“摆渡”处思考“如何到那里”“到了吗”。穆传慧老师还从“如饥似渴学起来”“理性审辩思起来”“如切如磋比起来”“深入浅出捧出来”等维度与大家重温了2022版义教数学课标的“精彩回放”与“深刻解读”。穆老师的讲座语言幽默,案例详实,思考透彻,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带领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引领大家驱散了数学教学中的迷雾。
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出台,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落实新课标精神和要求,2024年秋季,一、七年级全科,其他年级部分学科都颁布了新教材。值此之际,着眼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研讨,对于参会的罗湖区全体一年级数学老师和港中大(深圳)基础教育集团附属学校小学数学老师,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这场及时雨,必将在罗湖区和港中大(深圳)基础教育集团的教育热土上,浇灌出硕果。
(文:袁红娟;图:朱晓晴;审核:彭宏、许诺、吴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