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有暖阳,求索在路上。12月14日,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我们迎来了“深圳市布心中学语文学科暨大阅读工作室‘同课异构’研讨活动。”
本次同课异构的主题是“《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意在以新课标为指导,为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宽提供坚实、有效的课程载体,增强学生的元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次活动由严婧瑶老师主持。
首先是观摩三位老师的精彩课堂。
花有冷暖,光有明暗。《朝花夕拾》中的各色人物有的给予了鲁迅温暖和光亮,有的则成为批判的对象。甘依欣老师以“光”为纲,探朝望夕,引导学生寻“光”、析“光”、悟“光”,从细节描写、典型事件及写作手法等三个维度分析藤野先生、范爱农、衍太太、长妈妈的人物形象,体会不同经典人物对于鲁迅先生的影响。甘老师继而引入《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追问鲁迅先生寻光的缘由,感悟先生寻求光明的时代意义。鲁迅先生是打破“铁屋子”的一束光,而这束光也必将超越经典,投向现实,指引学生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甘依欣老师的阅读课水到渠成,引人深思,于追光之旅中潜移默化地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膜。
单篇切入,以文铸魂。经典名著意蕴深厚,可读可赏之处不能尽数,可教可导之处无法穷尽。朱淑婉老师单篇切入,以一课带整本书的阅读,由《无常》中蕴含的讽刺窥探《朝花夕拾》中的理性批判。朱老师通过画、评、演、思等环节带领学生分析无常形象,由浅入深体会无常的鬼气与人情。“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人如果对于现实感到失望,就容易把希望寄托到鬼神身上。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无常》以鬼写人的讽刺手法,并进一步追问书中批判了哪些人,由点及面,相机引导。
朱淑婉老师的课堂松弛幽默,活泼丰富,其把握课堂的能力给与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聚焦思维,提纲挈领。《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无数经典人物;《朝花夕拾》不是传记,却向我们展现了青少年时期鲁迅的可贵经历。布吉中学钟淑君老师聚焦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阅读能力,通过目录分类、内容联读、人物比读等整合分篇散文的主题,训练学生的关联思维。钟老师基于现有目录引导学生将散文按内容类别分为“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两大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联读体会鲁迅的“趣”与“憾”、“爱”与“恨”、“离别”与“回归”,并基于情节创设情境,分析鲁迅先生的情感。
钟淑君老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整合与关联中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与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
教学活动结束后,布心中学两位新老师结合执教的课例,交流了所思、所悟、所得、所感。
甘依欣老师从同课异构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在板书、教学设计环节上存在可以精进的地方,并对语文科组老师的帮助致以了真诚的谢意。甘老师认为正是集体备课的方式和整个科组的力量在助推她的成长、蜕变,今后她将继续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钻研、求索。
朱淑婉老师则生动地讲述了自己是如何通过一次次调整、打磨,生成了本次课例的教学设计。从刚刚接到任务时的困惑,到真正完成课堂演绎后的释然,她惊喜地发现:原来真的可以通过一节课来完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朱老师还指出,好的阅读课堂一定是建立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之上。
接着,大阅读工作室负责人林新阳老师展开了精彩的评课。
林老师认为甘依欣老师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搭建支架合情合理,“潜移默化地消除了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阂,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朱淑婉老师的课堂,任务设计环环相扣,与学生的和谐有趣,“显示出了令人惊叹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林新阳老师动情地对两位新老师致以真切的鼓励与祝福,假以时日,相信两位老师一定能在教育事业上摘取属于自己的朝花。
此外,陈伟副校长也对三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他认为钟淑君老师的课堂“十分老道,循循善诱、有拨云见日之感”,真正以提纲挈领的方式串起对《朝花夕拾》整本书的阅读。钟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贯彻了情境化教学的理念,让孩子们真正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而两位新老师的展示和成长也让他惊喜不已。
最后,晏清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晏校再次赞赏了三位执教老师的精彩演绎,并强调了集体备课的魅力。她鼓励青年教师们多学习多探索,沉下心带着学生一起做中学、创中学,不断感受教学研究的乐趣。在我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上,晏校是其中的主推官,也一直关心关注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她的发言饱含了一份期待,一份厚望,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温暖和力量。
布心中学通讯小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