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深圳市向西小学在六楼会议室召开幸福成长共同体主持人座谈会。会议总结三年来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成果,深入研讨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黄黎明书记、吴晓波副校长及12个共同体主持人参加会议。
深耕三载:构建教师自驱成长新模式
座谈会上,各共同体主持人围绕“实践成效-问题反思-未来规划”三大主题展开深度分享。“礼乐弦歌鸣鸠实验”共同体通过将鸣鸠琴与古诗词教学融合,在各大平台分享、展示成果;“综合项目设计”共同体在区科技节上展示学生自制的护肤品,精彩纷呈……吴晓波副校长在点评中指出,共同体建设实现了“三个突破”:突破了传统教研的学科壁垒,让教研由内至外;突破了层级管理模式,建立教师自主发展机制;突破了单一评价标准,构建多元成果输出体系。
黄黎明书记高度肯定共同体建设成效:“三年来,12个共同体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种‘自定目标-自主实践-自由创造’的成长模式,让教师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
创新实践:打造特色发展共同体集群
作为向西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载体,幸福成长共同体以“灵活自主、精准赋能”为特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跨学科融合型:如“综合项目设计”共同体联合信息、科学、艺术学科教师,开发项目式主题课程;问题研究型:如“语文读写结合研究”共同体聚焦习作教学难点,形成“以读促写阶梯训练法”;特色发展型:如“礼乐弦歌鸣鸠实验”共同体将鸣鸠琴文化引入课堂,相关成果获第四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国总展示活动”一等奖。
共同体实行“四自”管理模式(自定目标、自组团队、自设计划、自我评价),学校通过搭建分享平台、保障学习资源、组织成果提炼三大支持体系,激发教师内生发展动力。
展望未来:开启共同体2.0建设新征程
针对下一阶段发展,会议明确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实施共同体提质工程,建立“申报-培育-评估-升级”闭环管理机制;二是打造2-3个精品示范共同体,形成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三是构建共同体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优秀实践经验向校本课程转化。
“让成长成为一种幸福,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正如黄黎明书记在总结发言中强调的,向西小学将持续深化教师发展机制创新,以共同体建设为抓手,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撰稿:罗春明;审核: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