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下午,深圳市仙桐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学子带着“电路如何控制灯光”和“风扇怎样制造风”的疑问,走进少科城开展“每周半天计划”实践活动。这场融合智慧小灯搭建与风扇原理探究的科学之旅,让课本上的欧姆定律与伯努利原理化作可触摸的实验体验。
“老师,为什么塑料片连入电路后灯泡不亮?”在智慧小灯课程区,三组学生正围着面包板争论不休。当铜丝与铝片分别接入电路时,万用表指针的跳动让“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变得直观可感。老师引导学生用光敏电阻替换普通开关,随着手电筒光线的强弱变化,LED灯的亮度也随之明暗交替,数据记录表上迅速填满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电阻值。“原来光控路灯是这样工作的!”同学们指着实验现象惊呼。
在低速风洞实验区,“指尖造风计划”正上演着流体力学的奇妙现象。当学生将A4纸折成不同角度的扇叶安装到马达上时,风速计显示的数据让他们瞪大了眼睛:“弧形扇叶比平直扇叶风速高2.3m/s!”工业风扇与手持风扇的噪音分贝测试更引发了热烈讨论,第四组的同学发现:“家用风扇3档噪音比工业风扇1档还低,但风速却差很多。”伯努利纸张实验中,当他们对着两张平行垂放的A4纸中间吹气时,纸张向内靠拢的现象让“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不再抽象。
“我们要给走廊设计光控+声控的双模式路灯!”在创新工作坊环节,第二组的设计草图上画满了光敏电阻与麦克风的符号。组长林思远介绍方案:“用LED灯降低功耗,白天光照强时自动关闭,晚上有脚步声就点亮。”这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应用的设计,正是“每周半天计划”的核心目标。当孩子们用剪刀、胶纸制作人体感应风扇模型时,器材碰撞声与讨论声汇成了最生动的课堂乐章。
“原来铜线导电性能比铝线好,但电网用铝是因为成本更低!”返程大巴上,学生们仍在回味下午的发现。老师翻开学生的实验记录册:“你看这个小组不仅记录了电阻数值,还画出了电路思维导图。”
当暮色渐浓,学子们带着满手的实验痕迹与发亮的眼神踏上归途。书包里装着的不仅是组装的精美风扇与电灯作品、记录着电阻数值的实验单,更是对“为什么”的持续追问。有孩子在随笔中写下:“原来课本里的公式能让灯亮起来,也能让风吹起来,科学真的在我们手里!”
这种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科学思维,正是学校推进该计划的初衷。这场从教室到实验室迁移的活动,不仅让欧姆定律与伯努利原理有了温度,更在每个孩子心中播下了“用科学解释世界”的种子——这或许就是“每周半天计划”送给童年最珍贵的礼物。以实践为笔、以好奇为墨的科学之旅,也将让“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仙桐实验小学的校园里继续蓬勃生长。
文:李捷
图:梁钰珊
审核:钟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