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一场意义深远的中小学语文联合教研活动在罗湖小学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精心主办,罗湖小学与滨河实验中学联合承办,以“贯通·深度·生长”为核心理念,聚焦小初语文学段衔接关键命题,大胆探索联合教研新模式,为区域课程贯通改革提供了生动范例。本次活动特邀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姚林群教授指导参与,罗湖区教科院李春娥院长、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教科院小学与学前教研室主任张静、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蒋麑、罗湖区滨河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方娄星、翠竹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孔文东、肇庆市怀集县岗坪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莫伟灿、深圳市语文名师魏薇、罗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何艾亦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
核心亮点:同堂接力,破壁贯通
本次活动的最大创新点在于小学与初中教师“同堂接力教学”同一班级学生。罗湖小学朱林波老师率先登场,以苏轼词作《浣溪沙》为起点,引领罗湖小学六(3)班学生初识东坡形象,激发兴趣;紧接着,滨河实验中学贾老师无缝衔接,精选《赤壁赋》中蕴含哲思的“清风明月”选段,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处漫溯,感悟其豁达境界。两位老师风格鲜明——小学课堂生动活泼,重在感知与兴趣培养;初中课堂沉潜思辨,重在思维深化与文本深度解读——却共同围绕“苏轼”这一中华文化杰出代表,实现了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自然过渡与螺旋上升,直观破解了学段壁垒。
深度探究:贯通思维,赋能生长
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问题的层层递进与深度贯通。朱老师的课堂从“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让你想到了谁?”的形象感知与关联思考切入,进而跃升至贾老师课堂上的“苏轼为什么能成为这样的人?我们能向他学习什么?”的价值追问与自我观照。学生在两位老师的接力引导下,不仅跨越时空与东坡对话,更在认知深度上实现了显著跃升:深刻体味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旷达胸襟,领悟“纵然疾风起,人生要快乐”的坚韧智慧。课堂上生成不断,思辨迭起,正是“贯通”理念下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生动写照。
专家引领:凝聚共识,擘画未来
活动特别邀请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姚林群教授进行精彩点评。姚教授高度肯定了这种“同堂接力、贯通育人”的教研模式,认为其精准抓住了小初衔接的痛点,以共同的人文主题(苏轼)为纽带,实现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有效贯通,是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力和人文素养的创新实践。她也肯定了两位老师都把握住了语文课要多读的精髓,打破了常规古诗文教学的生硬与单纯释义,以行之有效的思辨训练、走进作者的人生与内心世界来了解作者,从优秀的古诗文中汲取精神力量,感受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如春风化雨般,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育人价值。
随后,罗湖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在总结中进一步强调,此次联合教研是罗湖区推进课程贯通与教研体系创新的重要举措,其成功经验具有示范意义。此次小初语文贯通教研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唤醒学生心中的文化自觉与人格力量,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本次罗湖区中小学语文学科贯通联合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课堂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深度碰撞与实践探索。它有力证明:当小学的“趣”与初中的“理”在“贯通”的桥梁上相遇,当学段的“墙”被联合教研的力量打破,学生的人文底蕴、思维品质和学习力方能获得连贯、可持续的生长。罗湖教育正以这样扎实而创新的步伐,积极回应素养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要求,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罗石媛
图/通讯组
审/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