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下午,深圳市罗湖小学三楼会议室内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研讨。由我校金鹏主任主持的“每周半天计划”校外课程开发研讨会,汇聚了罗湖区美术教研员王婧与中国李可染画院的领导。学校付兴民副校长和两个市级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研讨,共同探索校外实践课程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这场研讨活动,不仅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实践育人理念的深度思考,更勾勒出一幅“馆校融合、AI赋能”的未来教育图景。
【课程实践:从图书馆到博物馆的立体探索】
研讨会伊始,两位课程主持人带来了生动的实践案例。语文教师麦慧慧以《如何拿到我的第一张读者证》课程为切入点,详细展示了5月15日罗湖区图书馆研学活动的全过程。这个历时三课时的研学之行,将语文学科、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知识融入图书馆实践,学生们在办理实体读者证的过程中,同步完成了电子资源检索培训、读者证借阅等实践任务。麦老师特别分享了“预期与实践的差距反思”,坦言“预期完美地设计与实践之间有很多差距时,我们才真正理解了实践教育的价值”。
课程处主任金鹏呈现的《博物馆奇妙日:发现艺术之美》则展示了更为系统的课程架构。通过播放学生考察深圳博物馆的纪实视频,配合精心设计的研学任务单和创作成果,呈现出从展品鉴赏到艺术创作的完整学习链。该课程已形成“前期考察-专家导赏-创作实践-成果转化”的标准流程,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课程案例。
【专家把脉:AI赋能与美育融合的创新启示】
来自李可染画院的专家团队为课程升级提供了专业视角。邹晓明院长从美育规律出发,提出“三融三促”策略:“要打破展与课的壁垒,实现展课融合、以课代展、以展促课的有机循环。”这番见解与学校“将课堂搬进场馆”的理念形成深度共鸣。
陈军副院长带来的AI技术前瞻令在场教师耳目一新。他结合北京各名校的美育课程,提出很多AI课堂落地的实践活动,给两个立项课程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他希望让孩子们能从趣味的活动中,接受中国的文化熏陶。
【专业引领:构建实践育人的系统框架】
最后王婧老师的点评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她强调“每周半天计划”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会提问的学习者”,要求课程设计可以实现三个转变:从活动组织转向系统建构、从成果展示转向能力培养、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主。针对现有课程,她提出五项优化建议:目标表述需体现核心素养、成果展示要可视化进阶、任务指令需明确操作路径、实施过程强化分组协作、全程融入AI技术支撑。3小时的校外课程不是简单的参观体验,而应该形成“问题导入-实践探究-成果生成”的完整闭环。王婧特别肯定学校前期的探索成果,同时建议建立区域共享资源库,将课程开发模板、研学评价量表等成果转化为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未来展望:打造实践教育的生态样本】
本次研讨会标志着罗湖小学在校外课程系统化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金鹏主任表示,学校正在构建“1+N”校外课程体系,即以“每周半天计划”为核心,联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N个实践基地,形成覆盖人文、艺术、科技领域的课程研学群。
这场跨界研讨不仅为校外实践课程开发提供了方法论,更让我们看到教育生态创新的无限可能。随着“每周半天计划”的深入推进,罗湖小学正在书写实践育人改革的新篇章。
文/麦慧慧
图/通讯组
审/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