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下午,林伟育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于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以《污水变形记——折线统计图》课例为载体,聚焦数据可视化教学的创新实践,通过“课例展示—多维说课—深度评课”的立体化教研模式,为数学课堂与统计思维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同学们,这张污水处理厂带回的图藏着什么秘密?”随着曾倩文老师的提问,四年级《污水变形记》课堂正式拉开帷幕。这节课巧妙地将折线统计图知识点嵌入真实环保情境,学生通过分析水质净化厂实地考察的数据,在绘制统计图过程中理解变化规律,更在数据解读环节引发关于水的环保讨论。
曾倩文老师创新引入“DeepSeek”小组协作模式,学生通过询问为什么2020年的用水量下降,并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教师则借助AI问答功能增设“学生数据汇报员”角色,让技术工具与口头表达相辅相成,这一做法引发在场教师对“人机协同”课堂模式的深入探讨。实现数据即生成、问题即反馈的高效学习闭环。
活动的第二环节,谢莹、郑晓莉、王晴、尹悦文四位老师围绕课例展开说课,她们从本跨学科课例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以及具体的实施细节上深度解析,探讨数学与科学的共生路径。
在活动的第三环节,胡趁静、林欣、马晓月、刘晓静四位评课老师分别从跨学科融合度、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等维度进行评课并提出中肯建议。温老师点赞课堂动态生成,刘老师赞赏教师课堂上抓住契机引导小组用数据验证猜想,马老师和胡老师分别从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环保价值观自然浸润角度剖析亮点,指出课堂既展现了DeepSeek平台精准捕捉学情的优势,又通过污水处理议题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悄然扎根。
活动尾声,薛书记总结指出:“本次教研以折线统计图为支点,撬动了数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未来将持续探索‘生活情境—数学模型—社会应用’的转化路径,让统计思维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此次工作室活动通过“做中学、研中思、评中进”的教研范式,为数学课堂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工作室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耕数据素养培养,助力学生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思维品质。
文/方晓晴
图/螺岭提供